智库怎么建设,专家给个说法
2017-12-14 10:54:02 海外网应设立国家财政智库专项预算科目,体现政府购买智库服务的要求。建立智库发展扶持机制,政府、企业可“购买”智库成果,但智库人员不能“出售”人格。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图片来自网络)
六是供需衔接不够。有人认为,智库成果是“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咨询被少数人用来“装门面”“做姿态”“走形式”。政府靠熟人和圈子找咨询专家,智库靠“猜测”对接政府、企业的决策需求,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产品不对路等问题。
中国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类智库的体制机制不同、运作方式不同、人才结构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圭臬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发展路径可以依赖。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关注智库发展,提升中国智库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智库体系。
必须注重智库定位的科学性和分布分层的合理性,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智库发展规划,统筹新型智库建设,实现体制内外智库的有效联系和对接,推动各类智库共同、均衡发展。
积极发展多类型、多层次智库,包括官方智库、民间智库,高校、社科院、、媒体、党政军智库,战略性、专业性智库,全国性、区域性智库等,形成分层分类、协同有序的发展格局。加强分类指导,区分智库、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宣传机构和教育机构,避免智库泛化和标签化。
其次,要完善决策咨询制度。
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智库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建立重大决策的智库参与制度,实现智库参与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制度设计,释放决策部门的咨询需求,对新型智库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出台购买决策咨询服务意见,明确购买范围、程序和双方的责任义务。
再次,要积极建设供需对接的平台和渠道。
决策部门要建立决策咨询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围绕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重要部署,引导智库研究方向,增强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智库应建立相应的选题机制,把握国家需要的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问题,主动出题目、设议题,开展实证研究。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与智库咨询研究的有效对接。加强话语体系的转换,促进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向智库成果转化。官方智库可以办成“小实体、大网络”,既要做好研究,更要组织社会力量,吸收社会各界政策研究成果,集中天下智慧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避免决策咨询“专家秀”,避免出现专家言论的“空洞化”和“口号化”。
第四,要建立规范的融资机制。
资金是智库出“好点子”的保障。财务独立是智库独立性的关键,经费来源影响智库产品的价值取向。应设立国家财政智库专项预算科目,体现政府购买智库服务的要求。建立智库发展扶持机制,政府、企业可“购买”智库成果,但智库人员不能“出售”人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库成果是商品,但智库不能成为资本的附庸。要制定严格的捐赠规则,实行出资者意愿与资金使用的分离、资金资助与课题研究的分离,保证专家在不受干涉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独立研究。
第五,要建立智库成果的产权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对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咨询市场发育不足,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发展的最大制约。必须强化智力成果具有交换价值的理念,承认智力成果应当得到合理回报。肯定咨询意见对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并愿意为之付出相应的价格。
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凡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均应当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购买。
第六,要拓展国际合作机制。
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中国智慧、增强国际影响是中国智库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智库在交流和研究成果国际化方面取得初步成绩,通过论坛、峰会和出访等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并建立互信,通过发表论文、出版外文著作等方式推动中国经验和中国观念走向世界。
但我们仍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加大话语权,树立全球化思维,利用外国资源,包括人员资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推动中国智库树立国际形象和地位,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组织中谋求更重要的管理职位,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