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年经济发展纪实

2017-06-27 10:51:55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回归20年,也是不断与内地融合互惠的20年。20年来,内地与香港经济全面、深度融合,实现了两地互利共赢。香港也正在变化中寻找在国家发展中的新优势。

41-1

  带着“狮子山精神”北上

  调查称,九成香港大学生愿到内地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北京报道

  责编:陈惟杉

  夜晚的香港太平山顶总是要比白天来得热闹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在并不宽敞的观景台上,为的是一睹被称为世界夜景之最的维港夜景。这片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森林,在夜晚灯光的闪烁下迸发出独有的光芒。3000多座高度逾90米的建筑围绕在维港两岸,构成全球最高最宽的天际线。

  在高楼之间穿插的,是如同蛛网一样密集的车道与游廊,游走之间的港人永远步履匆匆,如同工蜂一样穿梭来回,支撑起整座城市的高速运转。街边悠闲漫步的行人多半是来自内地的游客,他们提着购物袋,拿着手机,讨论着下一步要从这座城市买走什么,有奢侈品、奶粉,也有金融产品和教育资源。

  回归20年来,涌入香港的内地游客与日俱增,留在这座城市追寻梦想的内地人也越来越多。走在香港街头,时不时听到的普通话常常会让人恍惚,如果不是高楼林立间时不时出现的老式唐楼,香港正在逐渐变得与内地一线城市越来越像。

  从来不曾停下填海造地脚步的香港,迄今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的六分之一。已开发的地区占地100多平方公里,还没有北京三环内的面积大。逼仄的空间在造就勤奋高效的香港人的同时,也限制住了这座城市的创造力。20年来,无数香港人跨过深圳河,选择北上开创自己的征途。

  “香港人的眼界,不应该仅停留在狮子山下”

  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的黄家明来到内地超过20年了。从开始在广东中山建厂,转而在广州开展贸易,进而定居北京,黄家明一路北上,最后选择在内地安家落户。对于他来说,北京越来越像家,而3年才回去一次的香港,已经开始逐渐变得模糊。

  1993年,黄家明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中山,在这里建起了一家服装加工制造工厂。与大部分选择在内地建厂的香港人一样,他看中的是比香港便宜的地租和相对廉价的人工费用,将内地加工的服装通过设立在香港的贸易公司出口外销。

  那个时候的香港正在发挥自己的港口优势,对外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对于当时的内地来说,很大一部分对外贸易是经过香港来进行转口贸易的。”在黄家明的记忆中,转口贸易最高峰的时候曾经占据了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的80%。“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改革开放的风潮,正是因为那时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南方最完善、最方便快捷的港口就是香港,大量的货物贸易让香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黄家明说。

  事实上,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是内地主要货品转口的重要港口。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约有13%的出口货物(总值2670亿美元)及16%的进口货物(总值2470亿美元)通过香港处理,而香港约有60%的转口货物来自内地。

  随着香港贸易的不断发展,不再满足于单一服装加工的黄家明将工厂转手,专门做起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通过代理的方式,从国外进口机器零部件,转而在内地进行分销。他的分销点也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不断北上。据黄家明介绍,在2003年的时候,他名下的公司已经在内地48个城市成立了分销经营点。

  “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正在逐渐减弱,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将公司总部定在北京的原因。”黄家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随着内地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已经不再需要香港贸易公司充当中介,而是直接与生产商进行业务洽谈,香港贸易公司的营商环境日见困难。面对贸易中介地位减弱,现时香港贸易商不但积极寻找更具竞争力的货源,还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比如协助海外客户检验厂商生产的产品,协助买家统筹生产活动。不仅如此,一些香港的贸易公司也在考虑搬至内地,甚至借着“一带一路”倡议,将贸易生意扩展至更多国家。

  “我们有一首老歌叫做《狮子山下》,歌词的大意是说香港人应该有一种逆境自强的‘狮子山精神’。这种精神到了今天仍然是很多港人坚持的信念。作为香港人,要有‘狮子山精神’,但不能只活在狮子山下。我来内地做生意20年了,内地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香港人的眼界要扩大一点,不仅要看到欧美,还要看到身后的内地。”说到这里,言谈间已经开始带着北京口音的黄家明突然换成了粤语,“同埋一齐(在一起),才可以越来越好的。”

  “我们有那么好的教育,反而在创新创业方面落了下风”

  香港几所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许多内地学生。从2010年开始,内地学生赴港留学人数开始出现井喷式爆发。和许多选择留在香港继续打拼的内地学生不同,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李传晰在大学毕业后,反而被同班同学“忽悠”到内地进行创业,目前他正在创建一款App。

  李传晰的决定在家人看起来有几分不可理解,他的一位伯伯在得知这件事后曾经打电话给他表示困惑。“他说,那么多内地人来香港东躲西藏生孩子,在‘劏房’里挨辛苦,都是为了一张香港身份证,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内地吸雾霾。”李传晰回忆说。

  “我的同学在刚来香港的时候,很多人和我称赞过香港八达通的方便快捷,只需要一张卡,你就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在便利店结账,在食肆(饭店)吃东西,或者缴纳停车费用。但是最近这几年他们开始和我说内地的移动支付多么棒,然后感叹香港就连Apple pay都不是很普及。”李传晰对记者说,在同学的“忽悠”下,大三的暑假他选择在广州的一家互联网企业进行了3个月的社会实践,这段经历让他彻底下定决心来内地工作。

  在李传晰看来,其实很多香港青年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内地。在他们的印象中,内地人的形象更多停留在“土豪”这个词上。李传晰的堂姐在香港一家高端品牌专柜做销售人员,每次聚会,李传晰总会听到堂姐讲述内地人如何“一掷千金”的故事,她甚至为了能卖出去更多货品专门去上了普通话培训课。再加上媒体报道的渲染,李传晰曾经一度不解地问过来自内地的同学,内地是什么都不卖么?为什么连日用品都要来香港“买买买”?

  “香港人大多在感叹内地人好有钱,但是很少有人问内地人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李传晰告诉记者,在广州的3个月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内地人的创新精神。“你看时下最流行的直播,香港人还停留在简单对着摄像头录东西,内地已经发明出那么多配件来配合这件事。还有共享单车,骑共享单车是我在广州最爱的运动。其实很多香港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被落下了。”李传晰表示,自己在回到香港后,有邻居专门来家里问他,内地是不是完全不收现金了,自己去了内地应该怎么办。

  “香港有那么优质的教育,却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落在了内地后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香港,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好工作是进大公司,而内地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创业,我觉得香港人的创造力被束缚了,如果来到内地,也许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李传晰笑称,“我和我妈说,你看候任特首的仔都去北京打工了(林郑月娥长子林节思目前在北京任职小米科技营运经理),我在北京一定搞得掂。”

  “港漂7年,我就这样放弃了那张身份证”

  刚刚搬完家的贾薇在新租的公寓里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共享单车App。还没来得及收拾的文件散落在身边的沙发上,其中有一张马上过期的香港居民身份证。如果在香港再坚持半年,那么这张身份证上会填进几个字,那曾经是贾薇梦寐以求的事情,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作为最早一批抵达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曾经高考名列前茅的贾薇在得知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时曾经激动不已,她到今天都记得自己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晚曾彻夜难眠,对遥远而且神秘的香港充满了想象和憧憬。

  大学四年的学习体验至今仍然让贾薇津津乐道,相比较在内地上学的同学,贾薇到毕业时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优越感。“我们是文科生,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选读了新闻,到毕业还停留在在校刊发表文章的层面,而我们在大三时,已经开始独立制作新闻节目了。大四毕业,我很幸运地在香港一家电视台找到了工作。”

  港漂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留在香港打拼的内地学子一样,独处异乡的寂寞、高速生活的压力、高不可攀的楼价,这些都曾经让贾薇一度动摇过,但是工作上得到的满足感和对那张身份证的渴望让她坚持了下来,直到去年在一次和内地媒体的交流活动上,忙里偷闲的她抬头北望,才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内地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她的想象。

  “如果说当初选择香港是为了更好的媒体生态和生活环境,那么今天选择回内地工作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贾薇表示,近6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地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在她看来,香港仍然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完善的法制体系、专业的服务人员、覆盖率更广的交通网络、更加人性化的便民设施等等,但是昔日“东方之珠”的光芒正在逐渐被内地大城市盖过。

  “真正刺激到我的是去年香港一家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在接受访问的香港大学生里,超过九成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到内地工作和发展,这搁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贾薇说,虽然内地仍然存在一些让港人却步的理由,比如环境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内地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

  临走之前她去铜锣湾给朋友买礼物,猛然抬头,发现曾经代表香港荣光的时代广场已经老旧不堪。“内地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任何一座都比它看起来要光鲜亮丽。”贾薇说。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