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现象全球流行背后
2017-06-02 13:40:07 环球时报“晒娃”,是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晒时代”的一大特色,是一个不分中外的全球性现象。父母们为什么会对“晒娃”欲罢不能?究竟该不该“晒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昨天(1号)是儿童节,在微信朋友圈里,一波波“晒娃”潮让人眼花缭乱。“晒娃”,是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晒时代”的一大特色,是一个不分中外的全球性现象。孩子的出生,孩子迈出的第一步,孩子第一天上学……都是父母眼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然而,有人从中看到家庭温情,有人借此交流带娃经验,也有人借此牟取不当利益,从而引发隐私安全等问题。父母们为什么会对“晒娃”欲罢不能?究竟该不该“晒娃”?《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奥少女怒告父母“晒私照”?假的
去年9月初,一则“奥地利少女怒告父母晒私照”的故事,从奥国内传出后迅速传遍世界。
故事讲的是一名18岁奥地利女孩的遭遇:女孩的父母在网络上大量上传她的私人照片,包括她在襁褓中、上厕所时的照片等,总数超过500张。这让她难堪、痛苦,她多次要求父母撤下照片,父母却不予理会。无奈之下,女孩将父母告上法院,她的委托律师称胜诉机会很大……
这起社会新闻流传甚广,直到今天仍是一些媒体或人士谈论“晒娃”不良影响的重要例证,中文媒体圈更是如此。然而,这是一条假新闻。
该“新闻”由奥地利周报《整周》爆出后,很快就有其他媒体表示质疑。德国《柏林晨邮报》联系文中提到的女孩律师,后者否认有这起诉讼。案子所在的地区法院发言人也表示,没有听说过这起案件。《整周》编辑部的人员要么沉默,要么联系不上。
抛开真假不说,该事件首先说明,“晒娃”现象在国外也很普遍——尽管在《环球时报》驻奥地利记者看来,奥地利人“晒娃”的程度跟中国家长的热情比是小巫见大巫。
由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晒娃”已成为全球性现象。无论中外,家长们总是忍不住将自己孩子憨态可掬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在美国,早在 2010年,就有调查显示,平均有90%的孩童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的网络身份,有80%小于两岁的孩子身份和照片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孩子更是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以一张超声波照登上网络。美国甚至发明出新词“晒娃”(sharenting),即“分享”(share)和“带娃”(parenting)的组合。
美国总统的女儿伊万卡因“晒娃”而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很高人气(如图)。伊万卡分享女儿的跳舞照,大儿子打高尔夫的照片,小儿子出生时的照片……前不久她发布了小儿子走出“人生第一步”的影片。育有一儿一女的英国凯特王妃,因“晒娃”出名甚至早于伊万卡。摄影师出身的凯特能够将更多镜头投向孩子,抓拍生活瞬间。
“这就是所谓‘晒娃’时代。”西班牙《世界报》最近的一篇报道称,去年英国《柯林斯词典》正式收录“晒娃”这一合成词,并将其列入年度热词排行榜。今年,很多有关“晒娃”危害的研究报告纷纷出炉。
正如前文奥地利少女案所显示的,“晒娃”流行背后也引起诸多担忧。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在社交网站上发几张孩子的萌照没什么,但“过度分享”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而且由于网络信息潜在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孩子们长大之后可能会对那些照片感到尴尬或不满。
去年,美国曾选取250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如果父母未经孩子许可就在网上分享他们的故事,10岁以上的孩子会感到沮丧和尴尬。但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类后果。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