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现象全球流行背后
2017-06-02 13:40:07 环球时报“晒娃”,是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晒时代”的一大特色,是一个不分中外的全球性现象。父母们为什么会对“晒娃”欲罢不能?究竟该不该“晒娃”?
德警方呼吁不要让孩子 陷入“永无止境的尴尬”
“对于那些发布孩子小时候照片的父母来说,不出几年,他们的孩子很容易将他们告到法庭。”去年3月,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法国严格的隐私保护法时,援引了法国互联网法律与伦理专家的话。《环球时报》记者至今没听说过法国的“晒娃”官司,但在其他国家,相关的事件却发生过。
2015年,葡萄牙一地方法院要求一对夫妇不得在社交网络上上传12岁女儿的照片。女孩的父母离异且关系恶劣,母亲认为父亲将女儿照片传上网会带来安全隐患。法院作此判决的一个背景是,当地儿童性侵案及拐卖案件与日俱增,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信息和图片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结果成了不法分子寻找目标的“花名册”。
2010年,德国一位单亲妈妈将儿子的父亲告上法庭,因为孩子的父亲没经过允许就将孩子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这位母亲认为他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儿子的隐私权,所以要求他马上删除。经过审理,法院支持了母亲的诉求。
2015年10月,德国哈根市警方曾在脸书上呼吁:“请不要在脸书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公开上传孩子的照片。您的孩子也有隐私!”警方认为,有些照片很可能让孩子陷入“永无止境的尴尬”。这些照片很容易成为恋童癖者的目标,照片还可能被用于校园霸凌。呼吁发出后得到网友大量转发和评论,许多人认为应该禁止“晒娃”。
柏林律师里布莱希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根据德国法律,家长如果有孩子的监护权,可以在网上晒孩子照片。但孩子也有相应权利,14岁以上必须征求孩子意见。
值得一提的还有注重保护孩子隐私的日本。在萌文化盛行的日本,不少父母喜欢“晒娃”。但一家教育培训集团的调查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从没有晒过孩子的照片。“不晒娃”主要是担心泄露隐私、照片不当流传和被盗用。
日本对未成年人的肖像保护十分严格。《环球时报》记者去日本中小学采访前,都会被告知不要拍孩子的脸部。如要在报道中使用孩子的照片,必须征得孩子家长当面同意。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有些孩子会佩戴小标识,工作人员说,那是不希望被摄入镜头的表示。
由于“晒娃”是父母的自我选择,法律上并没有相关条文进行限制,日本也发生过一些因“晒娃”引发的麻烦。比如有妈妈发现有人另外注册账号,晒的却是她的孩子的照片。还有妈妈遭儿童保护机构上门调查,证据是其网上晒出的恶搞孩子的照片。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