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7-03-24 13:52:51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立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这样表示。
香港要做好“超级联络人”的角色
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一概念时,来自港澳地区的很多代表委员都认为,这对于香港来说是一次好机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3月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具有现实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等于欧洲一个中型或者大型国家的规模,香港和广东一直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合作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前会长杨钊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助于香港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大家都知道,近年来香港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香港经济长期以来依赖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地产和专业服务,全球因素对香港经济金融的影响远大于香港内部因素。世界经济不稳定直接影响到香港经济的发展。如果建成湾区城市群,那么内地和香港之间就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贸易的往来、金融的互相流通形成优势互补。香港的金融优势可以帮助内地的一些企业获得融资的便利,而内地在贸易和人才上的优势也同样可以弥补香港的短板。”
在杨钊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内地和香港、澳门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也会对改善香港的社会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前香港面临一定社会矛盾,例如房屋土地供应短缺、房价高企,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将推动三地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促进香港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向外输出,向珠三角地区提供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劳动人口密集,也可以协助解决香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采访中,不少来自港澳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中央政府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对香港既是激励,也是鞭策。香港是时候正确认识自己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更主动地融入与珠三角区域共同发展的大蓝图中。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实业家陈永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他更看重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将要起到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对香港发展很重要。作为大湾区的一部分,香港的金融优势将会在整个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香港应该担任好‘超级联络人’的这个角色,继续担当内地跨境贸易、投融资和商务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中的地位。”陈永棋说。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该如何发力?
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使之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两会期间,不少参会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何宁卡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还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他认为,目前粤港澳内部存在三个相互独立的关税区,还没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间在交通规划一体化、新兴产业错位发展、土地和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还面临着协调难题;原始创新不足,区域内整体创新合作程度不深,创新资源未能完全实现共建共享,创新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交通枢纽功能不强,区域对外通道、湾区东西岸之间的连接依然薄弱,跨界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通畅;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严峻;在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有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何宁卡建议要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等方面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同时,何宁卡建议国家给予粤港澳大湾区更大的改革权限和政策支持,包括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赋予重大合作平台更多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打造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基金等。
广东省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提出了他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点忧虑:“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在产业和城市定位上存在模糊或同质化问题,不应该是简单的每个城市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邓伟根建议,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进一步开放,尤其在涉企服务、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等社会软环境的打造上要学习港澳经验。这方面,江门可以发挥和利用“中国侨都”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打造华人华侨创业创新之都,在粤港澳大湾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化腾也同样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需要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他认为香港应该担负起“超级联络人”角色,为科技产业创新牵线搭桥。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引进高端人才,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栖息地”。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