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记者亲历湄公河武装执法四昼夜
2017-01-04 09:53:01 环球时报12月20日至23日,《环球时报》记者跟随公安部下辖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全程参与历时四天的第53次联合巡逻执法,近距离感受了一次“湄公河行动”。
武装势力散布在沿途,一级警备保障安全
尽管两岸绿树青山,天空不见了北京的雾霾,但航行时间长了,难免觉得枯燥,《环球时报》记者开始在甲板上走动。最吸引记者的是船头架着的两挺12.7毫米艇载机枪,一名边防警察小心翼翼地打开机枪弹匣,十几厘米长的机枪子弹整齐地待命。“只能看,不能碰!”这名边防警察提醒道,“这子弹很恐怖,能把人拦腰打断。有了它们,才能威慑来自两岸的非法武装分子。”
与民船不同,执法艇的甲板上有厚厚的护体,护体造型很像长城,两侧配有射击孔。粟永禄告诉记者,护体是双层钢板,当初筛选产品时很严格,“好几家公司都拿出自己的样本,我们就拿艇载机枪来试,最终选了能挡住自家12.7毫米子弹的一款。”
为什么需要如此高的防护标准?粟永禄表示,“10·5湄公河惨案”发生后,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商船不敢再走这条水路。直到现在,湄公河上游两岸还散布着各种武装势力。“你往外看,水道很窄,两岸都是高山密林,如果对手搞突然袭击,打完钻进密林,这就很难办了。保证自身安全是最难的,自己安全了才能保障沿岸的安全。”
粟永禄的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在船内会议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张“关累至清盛航道情况示意图”,图上将沿岸各种势力控制的河段进行了清晰的标注。“说实在的,真要有不法分子在岸边伪装成老百姓,冷不丁扔个手雷或者来一发火箭弹,就出大事了。”云南公安边防水上支队政治处组干科干事严鹏说,周围环境对不法分子来说“易攻”,对执法编队意味着“难守”,所以除了自身防护外,还需要做大量的情报和预判工作。
编队驶过距关累港84公里的缅甸梭累码头,河右侧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地界。由于历史原因,这里也使用中文,记者的手机突然有了中国的网络信号。“到这里才走了全程的1/3。一般到梭累就转入二级警备状态,再走1/3过了班相果,就进入一级警备了。”粟永禄建议记者回舱。
午后,在班相果联络点短暂停留后,随着巡逻编队指挥部一级警备状态的下达,刚刚还在跟《环球时报》记者聊天的粟永禄脸色突然严峻起来:“所有人员弯腰回到船舱,不要在甲板走动!”所有执勤边防警察荷枪实弹,换上防弹背心抵达战备岗位,护体下方的每个射击口都有一双眼睛注视着河岸的情况。
从航道示意图上可以看到,编队即将进入武装势力最纷繁、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其中三颗石到孟莫河段被着重标红为“高危河段”。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59302艇操舵兵谭建华对记者说,5年前执法巡逻首航的那一天,缅甸边境城市大其力发生了交火,几个缅甸士兵被打死,当时还有非法武装放消息出来要用水雷炸船。“过了两个月,他们真这么做了,万幸的是,水雷没漂到指定位置。”
在艰险的水路上,巡逻编队如何保证民船和商船的安全?粟永禄说,驾驶舱内装有甚高频通信系统,便于两船相会时沟通,民船还可以通过甚高频紧急求救。“编队指挥中心还有北斗系统,巡逻全程有很多地点可以出船救助,比如班相果、孟莫联络点。北斗系统同时给沿途每一艘船都定好位置,如果遇到危险,就从最近的一个地点以最快速度赶过去。”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