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霍梅尼送给美国的真假“秋波”

2016-09-02 14:22:12 环球人物
分享: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2-1989),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领导了伊斯兰革命,成为伊朗最高领袖。

  “伊朗门”事件中的博弈

霍梅尼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决定了他在执政后必然强烈反美。但他为了伊斯兰革命胜利的大局,有时也会以退为进。这也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在原则问题上他从来没有让过步,同时很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伊朗门”事件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智慧。

1986年,黎巴嫩一家不起眼的杂志《船桅》周刊登载了一条新闻: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曾于当年5月秘访德黑兰,同伊朗高层进行了接触,伊朗方面要求美国提供军火。随后,数架美国运输机给伊朗运送了战斗机零件和弹药。同一天晚上,时任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麦克法兰曾秘访伊朗,时间是1986年5月28日。当时,麦克法兰带着4个人,装扮成机组人员,手持伪造的爱尔兰护照,乘一架载有武器零件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带来了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给伊朗领导人的亲笔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关系,要求伊朗帮助释放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他还带来了几件礼物,其中有一本里根亲笔签名的圣经,一块象征美伊打开良好关系的钥匙形蛋糕,赠给伊朗官员的象征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几把科特式手枪。拉夫桑贾尼声称,他下令将麦克法兰及其随从软禁在旅馆达5天,此后他们被驱逐出境。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1984年3月,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中情局贝鲁特站站长巴克利遭绑架。此后一年多内,又先后有6名美国人遭绑架,绑架者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释放人质的3个条件,即释放1983年因参与袭击美国驻科威特大使馆而被抓的17名囚犯;要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释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贷款,开发南黎巴嫩。绑架者扬言,美国若不答应其条件,人质将被逐个处决。

里根一方面声称要作出强硬反应,一方面又绞尽脑汁寻求人质获释的途径。绑架者似乎不耐烦了,巴克利在囚禁一年后被杀。万般无奈的里根发现,要既不答应绑架者的条件又使人质获释,就只能与美国的冤家——伊朗打交道了。里根召集时任国务卿舒尔茨等人磋商,认为应该同伊朗谈判。而伊朗方面由于同伊拉克进行了6年战争,国库空虚,武器不足,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也有与美国做交易的愿望。以议长拉夫桑贾尼为首的务实保守派也主张谈判。最高领袖霍梅尼虽然说过“如果我们走一步,大撒旦(指美国)就会走100步”的狠话,这次却同意了。

兴致勃勃的里根最后拍板:立即进行美伊秘密接触。其实,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麦克法兰拟定的计划,通过以色列向伊朗供应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关系,让伊朗帮助释放美国人质,以色列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掮客的角色。“摩萨德”特务、军火商尼姆罗迪作为美国的代表,同伊朗实业家古尔巴尼萨尔商谈具体交易办法。1986年5月,麦克法兰亲赴德黑兰,达成交易。当年9月,以色列先后两次租用DC—8型运输机,满载“陶”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弹药飞抵德黑兰,随后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此后,美国人两次给伊朗运送军火,换回人质詹森、雅各布森。据美国参议员邦伯斯估计,美伊军火秘密交易总额达1亿美元以上。最终,美国人质全部获释。

但是,此事后来被媒体曝光,称为“伊朗门”。里根不得不多次向国会和公众“忏悔”,政治声望也大受影响。作为其马前卒的麦克法兰,更不得不充当替罪羊角色,在1989年被判处两年缓刑、2万美元罚款和200小时的无偿公共服务。

可以看出,霍梅尼与美国的斗法,伊朗都占了便宜。但如今,伊朗官方和学界对这些事矢口否认。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伊朗民众将霍梅尼奉为神灵,他“永远正确”的形象已在伊朗深入人心。如果此时把他与美国“勾连”的一面展示给伊朗民众,既有损于霍梅尼的“真神”形象,也不利于其继任者哈梅内伊执行对美强硬的政策。因此,伊朗官方、军方、学术界、宗教界对此都讳莫如深。这都是出于在伊朗树立霍梅尼形象、执行对外政策和与美国斗争策略的需要。


责编: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