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送给美国的真假“秋波”
2016-09-02 14:22:12 环球人物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2-1989),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领导了伊斯兰革命,成为伊朗最高领袖。
霍梅尼(图片来源:《环球人物》)
敏锐捕捉到国王与美国的矛盾
什叶派宗教领导人霍梅尼曾经长期被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视为异己分子,软禁流放在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城纳杰夫。他是极其精明的宗教领袖和政治家。早在1963年,他已看到了当时国王巴列维的“独裁、暴政”不符合美国时任总统肯尼迪的口味,就利用伊朗王室与美国白宫之间的嫌隙向美国示好。那时,霍梅尼已经62岁,其反美倾向在心里已深深埋下种子。从骨子里,霍梅尼反对西方、反对殖民主义和反美,但他又是精明的政治家,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最有利于促进事业发展。他会利用国王与美国之间的深刻矛盾从中渔利,掌握与美国斗争的节奏,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抑扬顿挫”,张弛有度。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为了支援埃及,沙特阿拉伯等所有的阿拉伯产油国以及部分世界其他地区的产油国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但伊朗是唯一没有对美国采取石油禁运的中东产油国。也是在那时,巴列维与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时代。伊朗的GDP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大批的伊朗农民工涌入城市,基建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由于石油收入来得太多、太容易,巴列维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声称要在25年后使伊朗的综合国力达到英国和西德的总和。同时,他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价格陡然上涨了15%。这对于当时已深陷石油危机和“水门事件”丑闻的尼克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尼克松用哀求的口吻要求巴列维降低油价、帮助美国度过1973年寒冷的冬季时,巴列维口气很大地说:“我们已经对美国够客气的啦,我们目前与美国之间的谈判地位已发生了变化,现在不是我求你们,而是你们求我。”
尼克松下台后,继任的福特和卡特也遭遇了类似的“特殊待遇”。面对巴列维的敲诈,美国一开始束手无策。但随着沙特阿拉伯对美国石油禁运的解除,以及沙特国王与美国总统的会晤,沙特开始取代伊朗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沙特对美石油出口不仅不涨价,还保证“美国要多少就供应多少”。这一下,伊朗对美国的重要性直线下降。美国已不太信任在伊朗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巴列维,开始寻找其替代者。
霍梅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虽然长期被软禁和流放,但并未减弱他对世界事务的判断及对伊朗国内事务的关注。巴列维是美国的朋友,有时又向苏联暗送秋波,这使得美国政府不快。而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霍梅尼当时的反共、反苏色彩是美国所需要的。虽然没有证据显示中情局与霍梅尼有直接联系,但至少霍梅尼的反苏言论是中情局关注的。
责编: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