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制中国”何以成日媒热词?

2016-05-27 11:03:44 环球时报
分享:

在日本媒体上,和制汉语“牵制中国”成为一个高频词。甚至本来和中国没有关系的,日媒也能用到这个词。这个词汇翻译成中文是“抗衡中国”。

  陈言总结说,日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盯着中国。一个是通过所谓“自由繁荣之弧”包围中国,用日美同盟牵制中国,同澳、菲、印度等用武器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主要是在东南亚以及印度跟中国竞争基础设施订单,目的也是牵制中国。

  《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称,有日本专家担心中国掌控东南亚主要铁路网,进而通过人员往来和贸易加强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所以有专家提出:“即使零元中标,也能想办法通过日后的车辆更新及维修服务收回成本。”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网站本月初报道称,未来东南亚对铁路的需求会带来中日更激烈的竞争,但两国在东南亚铁路项目上并非总是零和游戏,利益点的不同意味着它们不必在每项工程上都较劲,何况参与竞争者不是只有它们。但奇怪的是,这两个东亚大国不间断地进行“肉搏”。

  其实,在经济“对攻”方面,日本媒体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2015年10月22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报道称,中国领导人访英期间受到热情招待,中英“蜜月期”背后实则是英国人惦记着中国的“钱袋子”,这令日美深感担忧,需要减轻“拜金主义”的影响。12月8日,共同社称,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同比锐减40%以上,但中国仍然不打算让出“非洲最大伙伴”地位,为此,日本需加强与中国的竞争。

  日本舆论进入“厌华排华”的恶性循环

  对“牵制中国”的偏好,显示日本媒体好像正在推动本国政府与企业开展一场全范围、全领域的对抗中国大战。客观地说,此类报道应分两个层面来看。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企业在政府帮助下争夺经济项目,本国媒体为之摇旗呐喊、出谋划策无可厚非,这是市场竞争行为。但“盯住中国”的特征很难摆脱政治关联。与此同时,作为南海非当事国,日媒大肆炒作“南海”等问题,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社科院日本所学者卢昊对《环球时报》说,日本舆论中也有质疑乃至批评“牵制中国”理念的内容,但总体看,对于中国的警惕、防范乃至敌视显而易见且占据主导。这让日本舆论进入“厌华排华”的恶性循环,舆论及所谓意见领袖为迎合政府口径及民众偏好而抹黑中国,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主流政治及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偏见与恶感。

  记者注意到,在日本舆论厌华气氛浓郁的背景下,反华书籍也大行其道。像《中国GDP的大谎言》《中国将因孤立而崩溃》《中国的黑暗面》《虚伪国家中国》《新霸权国家中国》等,或唱衰中国前途,或攻击中国对外政策,或歪曲中日历史问题,并塑造“强横、专制而又必将崩溃”的中国形象。这跟最近两年日本网络上“中国崩溃”一词兴起一致。“越说中国不好,就越有人叫好”是一些所谓日本观察家的逻辑。《日本经济新闻》称,这些书籍的涌现“是为满足日本民众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卢昊说,日本舆论集体性转向“牵制中国”,声调上丑化和唱衰中国,总体反映出日本在与“和过去不同的中国”交往时,难以调整心态。舆论对华负面评价之所以广泛传播,既和两国间政治关系持续恶化有关,也是日本政府在打“中国牌”。对于安倍政权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争取外部支持,在安全政策乃至国家发展方向上也可能“突破禁区”。

  5月24日,美国“有线”网站刊载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日本问题专家霍格·多普森的一篇文章称,过去这些年,中日关系很糟。某种程度上,这源于中国崛起后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超过日本,而日本在安倍首相治下正向右滑。文章称,两国之间的对抗体现在一系列方面。2014年初,当两国大使公开互相指责,把对方比作《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时,两国关系降至一个新的低点。

  这篇文章还配了一张日中“南辕北辙”的图片:一个路标牌上,中国国旗代表的标识箭头指向一个方向,日本国旗路标则指向相反的方向。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