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菲:一人一琴慰藉一座城

2016-02-19 08:42:06 《环球人物》
分享:

事实上,在巴格达,手里拿一件西洋乐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瓦斯菲的团员只能将乐器藏起来,排练时再偷偷带出家门。

  人物简介

  卡里姆·瓦斯菲,1972年生于巴格达,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在恐怖袭击后的演奏通过网络传遍全世界。

  巴格达,这座千年古都在历经战火后又被恐怖袭击的噩梦笼罩,几乎每个月都要遭受几次炸弹袭击,人心惶惶。每次袭击过后,总有一个人身穿礼服,独自在碎瓦颓垣中演奏大提琴,他就是卡里姆·瓦斯菲。



2015年4月,瓦斯菲在爆炸废墟前演奏。

  瓦斯菲的第一次露天独奏是2015年4月29日早上,巴格达曼苏尔区的一条街道上——前一晚这里遭遇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炸弹袭击,10人身亡。瓦斯菲搬来一把木椅,坐定后开始演奏自创的《巴格达的悲伤》。躲在屋里的人陆续走到街上,一名残疾人哭着做起了祷告,警察抹着泪,夫妻亲吻着,开车的人也停下聆听……这些场景被瓦斯菲的好友阿马尔拍下并传至YouTube,一周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0万。从此,炸后独奏成了瓦斯菲的常规演出,他称之为“和平之乐”,“当城市一片荒芜,我们的心灵就必须丰富。我希望音乐能让人们感到心有所依。”

  音乐在野蛮中发出高尚的光

  瓦斯菲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后,评论两极分化:有人称他战火中坚守灵魂的艺术家;有人则认为他只是为了出名,早日离开伊拉克。瓦斯菲不以为意:“我不是突然要做这件事情,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

  事实上,瓦斯菲完全有机会逃离伊拉克的战火。他出生于巴格达一个上流阶层家庭,父亲是伊拉克著名演员,母亲则是埃及裔钢琴师,从小浸润在艺术中的瓦斯菲6岁就开始学习大提琴。

  1985年,年仅13岁的瓦斯菲就加入了中东三大交响乐团之首的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时值两伊战争,伊拉克从高歌猛进转为被动状态,国民内心充满恐惧。瓦斯菲以为人们会变得胆小,不愿出门,事实却截然相反:来听交响乐的人反而更多。年少的他意识到,音乐是最好的镇定剂,有时比粮食和水还要有用。

  瓦斯菲非常崇拜美籍匈牙利裔著名大提琴家亚诺什·斯塔克,20岁那年考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斯塔克的门生。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此时,拥有美国国籍的瓦斯菲决定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到巴格达,担任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在美国的关系,带乐团前往美国肯尼迪中心演出,那场音乐会由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自担任主持。

  与两伊战争的边境战不同,伊拉克战争一开始,巴格达等城市就遭到美军空袭。等到瓦斯菲等人回到巴格达,乐团的音乐厅已经被夷为平地。没有了栖息地,瓦斯菲只能带着乐团到处流浪,在战火中排练,借酒店的会场、学校的礼堂演出。瓦斯菲曾回忆那段时光:“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经历轰炸、停电、疏散,但我们始终相信,即便在野蛮中,音乐也会发出高尚的光。”

  苦难的伊拉克,灾祸不休。2007年,IS组织开始袭击巴格达,瓦斯菲的公寓在一次汽车爆炸中被炸毁,他不得不与妻女离开伊拉克,前往美国。正当所有人以为他会和妻女一起留在美国时,瓦斯菲却选择独自回到故乡——恐怖袭击下的巴格达。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