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的穿越之旅

2016-02-18 08:36:02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街头,雪花飘飘,远处传来哒哒的马蹄声。马车在贝克街221B门口停住,走下身着斗篷、头戴猎鹿帽、手持烟头的福尔摩斯。他刚刚侦破了一起乡绅分尸案……

  侦探文化的魅力

  相比诸位扮演者,柯南道尔才是福尔摩斯灵魂的缔造者。他最初是一位医生,曾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大学里的医生贝尔鼓励学生们,要像观察左撇子修鞋匠那样,对病人进行精确的观察和逻辑推理,做出必要的判断。”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者王逢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正是这段求学经历让柯南道尔深受启发。

  离开学校不久,柯南道尔写出了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第一个故事《血字的研究》。被两次退稿后,它发表在《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上。一位编辑读后非常喜欢,约他再写一个福尔摩斯的故事。于是,《四签名》在1890年问世,大获成功,柯南道尔就此弃医从文,专职写作。

  “在福尔摩斯诞生的19世纪,印刷业已经发展起来,劳动阶层有了看书的机会,却看不懂太深奥的东西,以情节取胜的侦探小说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王逢振说。

  为柯南道尔提供源源不断创作灵感的,是他所身处的伦敦。“18、19世纪的伦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了。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先驱,伦敦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他们与原住民的矛盾不断激化。同时,‘土豪’也出现了,有钱人横行霸道,贫富阶层对立。犯罪案件不断增多,法律却不健全,私家侦探应运而生,以案件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也多了起来。”王逢振说,就是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走出了英伦侦探福尔摩斯。

  读者和环境的双重因素,让柯南道尔的写作“欲罢不能”。福尔摩斯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消耗了他太多想象力,加之不希望自己的文学创作被局限在这一个领域,他越来越不能忍受自己笔下的主人公,甚至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想把福尔摩斯干掉,一了百了!”

  1893年12月,柯南道尔在《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与老对手在较量中同归于尽,葬身瑞士的莱辛巴赫瀑布。此举大大伤害了读者,他们有的戴上黑袖章在伦敦街头默哀,更多的人则愤怒极了,甚至谩骂柯南道尔“谋杀”了福尔摩斯。迫于各方压力,1903年9月,福尔摩斯在《空屋》的故事中“复活”。最终,截至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新探案》,柯南道尔共创作福尔摩斯系列短篇小说56篇,长篇小说4部。

  如今,福尔摩斯已成为公认的侦探文学的巅峰形象,但深究起来,柯南道尔并非侦探文学的鼻祖。“西方公认的侦探小说之父是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他只写了5篇侦探小说,却开创了一个模式——会有一个对侦探无限崇拜的朋友叙述他的事迹,还有一个笨头笨脑的警探作陪衬,将读者引向一种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逻辑;作案地点一般是封闭空间,而侦探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蛛丝马迹,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心理分析破解疑团,抓住罪犯。”王逢振说,这些模式化的东西大同小异,却让人百看不厌,而柯南道尔承袭了这一模式,并将它发挥到极致。一环扣一环的推理过程,总能深深吸引着读者读下去,并从中感受到刺激与乐趣。这或许就是侦探故事的魅力吧。(记者 黄培昭 肖莹 朱东君)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