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奔私"钱途"并非主因 行情检验"成色"

2016-02-06 08:24:41 国际金融报
分享:

在每轮牛市中都能激起明星投资经理奔向私募行业的热潮,轰轰烈烈的“奔私”,气势浩大的募资,在牛市中显得格外光鲜亮丽,然而没有经历过熊市大考,就不知道奔私路上有多艰难。

  “现在基金公司的人员流动太快了,尤其是基金经理。”汇添富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感慨道,公募基金人才离职现象频发,而其中大多数选择了转投私募基金。

  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数量的角度来看,2015年疯狂的市场行情一定程度上触发了私募基金的“井喷”。私募基金的壮大,让公募基金备感压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才流失。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私募基金创立者都来自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一哥”、“一姐”纷纷下海单飞。记者了解到,除了基金经理外,总经理、投资总监级别也是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柏可林 摄

  公募基金经理的大量“奔私”,也导致新基金经理批量上岗,平均从业年限大幅降低。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3日在任的1204位基金经理的任职期限发现,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为2.65年,其中任职期限不超过1年的基金经理为420人,占比34.94%。

  “钱途”并非主因

  如果说压力大是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的内因,那么去年上半年一度颇佳的股市行情则是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离开的外因

  正好又到了各家公司给员工发放年终奖的时候。去年这个时候,一些私募基金给员工开出的年终奖,据说已经达到了60个月工资的额度。

  陕西久德投资有限公司投研总监于浩东曾经说过,私募基金的特征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只要行情好、业绩好,动辄千万的利润,对于员工自然也是“大手笔”。

  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示,更高的收入并非是造成“奔私潮”的主要原因。

  “压力大,想换换环境”是其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说法。

  由于公募基金十分看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常常根据基金经理业绩进行净值排名,基金经理甚至会在排名不理想的情况下收到提醒。短期内业绩排名领先的基金经理,公司就会围绕表现出色的基金经理发售新基金,以增加对持有人的吸引力和认购热情。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构成情况是影响基金行为的重要原因。公募产品的持有人主要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占比长期以来占据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代表的就是散户力量,因此众多基金份额持有人一旦出现“羊群效应”,就会出现大额的申购或赎回,影响基金的规模,继而令基金不得不改变投资方式和标的以适应规模的变化。因此,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几乎是“将荣辱系于一身”,表现优良便是基金公司的活招牌,反之则可能面临没有产品在手的局面。

  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失,缘起A股行情,市场行情的冷暖与公募基金经理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北京一位离职奔私的基金经理坦言:“当时正处牛市来临,基金经理很多都在考虑离职去私募赚钱。”

  记者了解到,股市行情好的时候,私募基金很容易募集,只要稍有一些知名度的基金经理下海,就能轻松发产品圈几个亿左右,而私募一个亿产品的薪酬就顶得上在公募奋斗十年。

  “所以,你就眼看着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大佬们纷纷留书出走,跳海奔私。”该人士说。

  此外,上述基金经理还表示,员工从公募跳到私募,有投资理念等方面的考虑,“因为私募更灵活,条条框框更少。”不过,分配机制和收入待遇上的差别,同样是重要原因。

  除了“奔私”之外,公募基金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是基金经理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或是加剧人员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