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奔私"钱途"并非主因 行情检验"成色"
2016-02-06 08:24:41 国际金融报在每轮牛市中都能激起明星投资经理奔向私募行业的热潮,轰轰烈烈的“奔私”,气势浩大的募资,在牛市中显得格外光鲜亮丽,然而没有经历过熊市大考,就不知道奔私路上有多艰难。
行情检验“成色”
有的明星基金经理人在“公奔私”后表现并不佳,如“公募一姐”王茹远的产品就曾面临清盘危机、“期货一哥”葛卫东曾因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向投资者道歉等
在每轮牛市中都能激起明星投资经理奔向私募行业的热潮,轰轰烈烈的“奔私”,气势浩大的募资,在牛市中显得格外光鲜亮丽,然而没有经历过熊市大考,就不知道奔私路上有多艰难。
对离开公募的基金经理按其离开公募时所管理基金的分类统计表明,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经理是离开公募基金的主力军,占比在70%以上,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每一轮牛市都会带来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的大量流失。
2015年市场的分水岭是6月中旬,在此之前A股市场一路飙涨,离开公募的基金经理数量也逐月增加。2015年上半年市场暴涨,平均每月有超过7位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行业;而市场下跌以后,这一数据迅速下滑,下半年仅有零星的几人离开公募创业。随着市场的不稳定情况加剧,“公奔私”节奏或在短期内放缓,毕竟公募的业绩压力比私募要小许多。
Wind数据显示,2015年基金公司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达到301人,高于2014年的207人和2013年的135人。在这些基金经理中,有的进入私募领域,在好买基金数据库覆盖的范围内,2015年成立私募公司并发行产品的有56人,2014年则是38人。不过,这些基金经理2015年总体表现平平。好买基金数据显示,多数产品收益率在10%以下,不少高位成立的产品至今仍在亏损状态,最高亏损幅度超过30%。
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公奔私”基金经理总体表现平平,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到市场行情的极大影响,而且产品发行时点不同,业绩相差大;二是刚从公募转入私募,有些基金经理在操作上沿袭公募思路,难以通过灵活控制仓位来规避风险。
从行情来看,基金经理发行产品的时点较重要。数据显示,业绩好的产品多在年初发行,享受到成长股牛市,积累较大收益和安全垫;回撤大的产品的发行时间集中在二季度,市场迅速上涨再到暴跌,令基金经理猝不及防。
好买基金统计了历年公转私基金经理任期年均回报,数据显示,2014年基金经理的回报均值超过44%,远高于2015年新晋“奔私”的基金经理。业内人士分析,前者出来做私募时,经历了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两波行情,情况远远好于后者。
从操作思路来看,刚“奔私”者多延续公募习惯,高仓位运作,选股而不选时,风控能力较差。
市场转冷,轰轰烈烈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也戛然而止。有分析认为,“奔私”基金经理变少和大跌的行情不无关系。如果市场持续低迷,奔私基金经理人数会更少,留在公募基金躲避“寒冬”是更好的选择。
留住核心人才
对于元老级基金公司,虽然在公司规模、人才储备上远远高于同业水平,但人才是立业之本,核心人才在元老级基金公司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募基金的人才荒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问题不止于激励策略,而在于A股市场给予金融从业者过多的套利机遇。”一位长期追踪基金行业的研究人士向记者指出。
一位长期且稳定的优秀基金经理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有多么重要,浦银安盛或许对此有着最深切的体会。
根据2015基金年终业绩排名,浦银安盛旗下浦银新兴、浦银生活双双跻身前十,成为业内惟一有两只基金进入前十的公司。而这两只基金均由明星基金经理吴勇掌舵。
浦银安盛营销市场部门负责人赵越告诉记者,这都是得益于公司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无论是吴总(吴勇),还是整个投研团队,多年合作下来,整体相对稳固,正好到了出成绩的时候。”
记者查阅Wind数据发现,除浦银新兴和浦银生活外,浦银安盛旗下还有另外4只基金在2015年收益率超50%以上。
对于严峻的形势,也有部分公募基金公司曾试图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来留住人才。但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投研总监乐嘉庆看来,收效甚微,人才往私募基金方向流,从目前来看依旧是大趋势。
“我们认为公募基金业的发展和完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诚然其自身还有诸多问题,但市场在要求其成为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减少公募基金成长中的桎梏,改善其生存环境。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募基金才能早日走出困境,开创机构投资的新时代。”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中这样说。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