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李小龙,叛逆时代的不死英雄

2015-12-21 08:30:00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他在巅峰时去世,全世界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小时候就听过他避祸假死的传闻,说他受高人指点,要假死10年。当时很多青年都在等着1983年的到来,结果我们都中年了,还没等到他现身。

  时势造英雄

  对李小龙来说,起点就是顶点。他回港后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打破了香港和亚洲的票房纪录。之后的《猛龙过江》由李小龙自己导演,同样大获成功。他把武打片的旧有概念全部翻新,此后中国武打片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片种。

李小龙,叛逆时代的不死英雄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小龙的镜头感觉非常好,有难以言传的个人魅力。在他之前也有武打明星,但其受众范围局限在华人世界,传播性和流行性都不够强。李小龙则具有多元化的气质,中外同好。

  “一个东方人在电影里打败白种人时,能让白人观众发自内心地叫好,这个人是多么具有魅力。”沙丹感叹,“那时的武打片动作设计大多舞蹈化,总是有种花拳绣腿的感觉,手一挥打倒一片,怎么打倒的看不到。但李小龙的招数是实的,而且通过摄影机强化了。”

  后来者几乎无人能复制这一点。比如被称为他接班人的成龙,其电影是以喜剧方式消解族群之间本来存在的矛盾,角色体现的是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而李小龙则始终是强有力的东方形象,他的武术融合了禅宗、道家的东方哲学。

  当然,要成为无法超越的“神话”,除了个人魅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天时。

  “一个大明星的出现,背后必定是一个时代的兴起。像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自身固然很有魅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父辈价值观的否定,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共鸣。”徐皓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要成为世界级的明星,一定要有很多人模仿他,仅仅觉得你好看、可爱,都成不了世界级的。李小龙的武术观念、对身体的认知,都含着无言之教,他拼搏、爽朗,幽默达观,颠覆了传统的中国人形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西方社会对中国人仍存很深的成见,提到中国人就是窝里斗、体能弱、没有科技贡献。在民族性上,西方强调竞争、主动出击,中国人的谦虚退让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笑话。

  “李小龙打破了这种观念。他在电影里打西方人,有非常特殊的种族意义。因此,他在日韩、黑人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李小龙的时代是全球叛逆的时代。李小龙之后则是一个更平和的时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没有了,种族歧视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后来的功夫片无论比李小龙的精彩多少,在观念上始终无法超越他。

  “兼具功夫水平、导演水平、明星魅力、哲学精神的,半个世纪来就这一个人。”沙丹说。

  精神永不死

  李小龙的形象屹立不倒,但关于他的“神话”已逐渐远去。徐皓峰认为,从武学角度看,李小龙的功夫没有脱离常人范畴,他所做的恰恰去掉了武术的神秘感。

  “对传统武术,李小龙总结出了一套常人可以理解的阐述方式,简明实用。他用现代词语、新概念讲功夫,比如节奏感、神经训练。他就像把大型计算机变成平板电脑一样,让武术进入大众生活,到处都有耍双节棍的少年。李小龙的魅力在于精神性,可以照亮很多人。他的武学思想其实是在谈人生观、生活方式,在他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解读武术。”

  另一个深远的影响是民族精神。“在中国还未崛起的时代,能凌空一脚把‘东亚病夫’的牌匾踢碎。这不仅是他能力的体现,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今天的电影里再有这种情节,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意淫,因为中国今天已经很强了,但在当时,李小龙却把这种民族精神发挥到了一个高峰。”沙丹对记者说。

  李小龙回港时,国语片处境艰难。他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尽一份责任。”陈国坤将此视为李小龙精神的最佳体现,即“首先有一颗始终不渝的中国心”。

  但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潮。徐皓峰认为,影响力减弱是“先知型”电影明星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方面,李小龙的境遇已经是最好的了。现在谁要拍李小龙,投资还能马上来,不会有任何犹豫。”

  人们相信,功夫片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电影将生生不息。“电影是文化等级制度的一个反映。中国的大多数类型片目前都处在美国的等级之下,但功夫片和武侠片目前仍然在世界上处于最强的地位,《刺客聂隐娘》《一代宗师》,包括《战狼》这种电影,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尽管当下很多卖座电影在国内可以成为商业片主流,甚至对抗好莱坞大片,但很难进行文化输出,因为可以在国外找到无数类似模式。”沙丹坚信,有思想性的功夫片可以承载文化输出的功能,让中国电影在这个领域继续保持话语权。“李小龙是不死的。他来自东方,但属于世界。”(记者 尹洁)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