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会博弈激烈:发达国家"气候债"谁来还
2015-12-08 08:17:40 中国经济周刊在大会开幕前,超过160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INDC),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都提交了报告,提交报告的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碳排放的90%。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巴黎北部勒布尔热的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在11月30日至12月11日期间,东道主法国会迎来4万名宾客,其中包括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5个缔约方和欧盟代表团的1万名成员,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1.4万人,注册记者3000多人。全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人士现在都把目光投向了巴黎。
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地球危机“(EarthCrisis)悬挂于巴黎埃菲尔铁塔上。
巴黎大会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会议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目标——制定一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协议,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明确2020年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责任,避免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巴黎大会被普遍视为“勾画未来气候变化国际新治理体系的里程碑会议”,是一场各国领导人都极其重视的会议。据法国政府统计,出席巴黎大会的各国领导人超过150名。相比之下,出席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领导人只有85人。
由于谈判结果关乎各国切身利益,国际社会时刻关注着巴黎大会的进展,这其中,各国能否达成新的“巴黎气候协议”尤为引人关注。
在众多分析人士的眼中,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框架自《京都议定书》后并没有明显的进展,巴黎气候协议理应推动全球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框架。但现实是,巴黎气候大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各国之间缺乏互信以及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多重挑战。
在当日的开幕式发言中,各国领导人纷纷表示了对“巴黎协议”的希冀及对气候治理的建言,全面、公平、有效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气候变化会议进入巴黎时刻,能否开辟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纪元?中国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