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求人办事,你是啥心态?

2015-12-08 08:01:30 人民日报
分享:

有的人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投资,当自己碰到事情时,总是理直气壮地找上门来,大有“你不帮我就是忘恩负义”的架势。

  镇里盖章不用托关系

  我在一个山区乡镇的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具体职责就是管理使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公章。我们镇有51个行政村、18960户、4.5万人,每天到办公室盖章的人络绎不绝。

  开始的时候,来盖章的十有八九都提前找人打招呼。当时我就不理解,本镇的居民,只要手续齐全,到镇政府盖个公章,有必要托人打招呼吗?我越想越纳闷,越纳闷章盖的时候就越仔细,对有关的材料查证再查证。有一次,有个部门负责人给我打招呼,说他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需要开个家庭贫困的证明以便领取助学金。我就问:“你的这个亲戚到底贫困不贫困?”他回答:“真贫困,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贫困。”我不太相信,真贫困还要打什么招呼?于是让他带我到他亲戚家进行核实。到了他的亲戚家一看,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与当地其他群众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人。看完之后,这位部门负责人生气地说:“不知你是被谁骗怕的,看完你死心了吧,你这人就奇怪了,我给你打个招呼,你不仅不给面子,反而更加严格,非得现场核实不可,你这事办的真有意思!”面对他的牢骚,我说:“既然情况属实,那还用你给我打招呼吗?”听着我俩互不相让地争论,站在一旁的大学生说:“以前听人家说,没有熟人,镇里什么事也办不成,看来这不全是真的,早知道只要情况属实也能办,我们还找这个麻烦干什么?”

  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镇里的人都知道:到镇里盖章,只要情况属实、手续齐全谁去都给办,根本不用托关系求人。

  山东邹城市田黄镇 冯贵雨

  莫让“不信任”成为习惯

  笔者以前在法院工作过几年。常有一些亲戚朋友咨询自己碰到的“麻烦”。无论具体情况怎样,都流露出同样一种情绪:不信任。要么担心法官对案子不上心,“现在案子多,托熟人说说,肯定不一样”;要么害怕判决对自己不公正,“打官司,没有关系肯定不行,没人会平白无故向着你说话”;甚至有的开门见山地说“对方已经找人了,如果我不找关系,最后肯定败诉”。

  对于他们的种种担心,我的回答是,“既然案子已经到了法院,就必须相信法院”。而当最终处理结果出来时,他们一开始的“不信任”顿时烟消云散了。有人把他们对法院的不信任概括为一种“信任危机”。确实如此,对于每一个当事人来说,倘若有过一次不公平的“案例”,就会形成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判例”。久而久之,“不信任”成为习惯,公信力荡然无存。

  做任何事情,如果出发点就是“不信任”,那么无论怎样收场,最终结局只能是“不信任”。打破这种信任僵局,需要多层面合力,全方位努力,但最为基础的一点,则在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躬身反省、谨言慎行,努力摒弃毫无根据的不信任。单就具体案件来说,倘若每个当事人都能对法院多一点信任,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寻找偏私的突破口,那么,法院公平判案就有了好的社会环境。

  江苏宿迁市 卢 山

  要改变求人的心理依赖

  有熟人好办事,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与此相对应的,如果要去办事的地方或单位没有自己的熟人,总感觉办不成事或者会办得很困难。

  我有个朋友要到派出所去补办身份证,走到办证大厅一看,很多人在排队。这位朋友知道我有熟人在派出所工作,就给我打电话,看我能不能请熟人帮忙,让他不用排队。我当即拒绝了,并告诉他,既然大家都排队,你也应该排队,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刻意去找熟人走后门的。因为没有动用熟人帮忙,这位朋友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有意见。

  还有一次,一位朋友参加驾驶员考试,为了保险起见,让我帮忙找熟人和考官说一下,希望能够给予照顾。我本来想告诉他我不会去这样做,又担心影响他正常发挥,于是假装答应了他。结果,我没有找任何熟人打招呼,这位朋友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考试结束后,我把真相告诉这位朋友:我找的“熟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发挥好,肯定能过关。

  如今,尽管有些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大部分地方,通过正常程序,都能够把事情顺利办好。很多时候,我们去办事,总想找个熟人领个路,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依赖。如果消除了这种依赖心理,可以发现,办事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即使遇到没有熟人办不成事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投诉等方式解决。

  重庆市綦江区 夏昌铭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