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漩涡中的土耳其:被瓜分后的新生
2015-11-26 09:14:14 国家人文历史在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从倔强的巴尔干山民到好斗的柏柏尔人都臣服在它脚下,以“上帝在大地上的影子”自命的苏丹们以其压倒性的声势威慑着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这次,这个病夫真的死了”
到1917年,奥斯曼帝国已经民穷财尽,叙利亚发生的饥荒一下子就夺去6万人的生命,就连伊斯坦布尔这样的“首善之区”,市民也只能按配给证领到用玉米粉做成的面包,饿死的人每天数以十计。国内再也无力支撑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形势实际上已经无可救药了。
1918年1月21日,协约国决定“对土耳其采取坚决进攻以歼灭土军和粉碎土耳其人的抵抗”,随后发动了全面进攻。奥斯曼帝国在马其顿、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的防线相继失守,军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部队的瓦解变成了普遍现象,士兵甚至军官都携带武器逃走,逃兵的人数超过了前线士兵的人数。连在前线苦苦支撑的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帝国最优秀的将领)也意识到“现在除了和协约国讲和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
讲和意味着投降。1918年10月30日,一度伟大的奥斯曼帝国,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终于倒在地上认输了。这一天,把国家拖进大战的青年土耳其党三巨头仓皇出逃德国,土耳其代表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帝国军队被勒令解散,所有军舰交给协约国,土耳其海峡将被协约国军队占领。协议签署后,英国前首相阿斯奎斯说道:“这次,这个病夫真的死了。”
1919年2月8日,法军指挥官如同466年前的“拜占庭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一般,骑着白马,率军趾高气扬地进入伊斯坦布尔,开始了对该城的军事占领。城中的希腊族居民欣喜若狂,他们到处打出希腊国旗,并要求把圣索菲亚清真寺恢复为教堂。5月15日,希腊军队在当地希腊族裔居民的狂热欢迎下,进入了爱琴海东岸的奥斯曼帝国第三大城市士麦拿(今伊兹密尔)。希腊军队的目标是,实现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为首都,横跨爱琴海两岸的新拜占庭帝国的“伟大理想(希腊语:Μεγ λη Ιδ α)”。
不光希腊,除了中途发生革命退出战争的俄国和姗姗来迟的美国,协约国几乎每一个成员都渴望从死去的“病夫”那里获得自己的那份遗产。终于,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在1920年8月10日制定的《色佛尔条约》中,奥斯曼帝国原有疆域几乎被瓜分殆尽了。
土耳其使列强吐出了口中的肥肉
在这个条约里,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分别成为英法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人背弃了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诺言);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特别是英国人根据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人进入分给自己的巴勒斯坦,种下了今后数代人的祸根。帝国还要把除了首都伊斯坦布尔之外的全部欧洲领土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希腊;而劫后余生的亚美尼亚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最后这个短暂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被苏俄红军消灭),另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也获得了自治的权力。就连剩下的小亚细亚领土也成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势力范围。此外,土耳其的军队不得超过5万人,海军只保留6艘驱逐舰和7艘炮舰,禁止建立空军、炮兵和使用重型武器。对于每一条都堪称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苏丹穆罕默德无动于衷,因为“无论夺走他多少土地,他都不会反对,只要他还能当剩余土地的苏丹”!
可是,除了苏丹之外,“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俯首受辱,没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土耳其人能够泰然处之。”在土耳其国内,签订《色佛尔条约》的这一天成为了国耻日。报纸加黑框,商店打烊,人们整日在清真寺里祈祷。只有誓言“没有武器就用牙齿和指甲去战斗”的凯末尔同他在1919年创建的“土耳其国民军”仍在安纳托利亚腹地继续不屈地战斗;在帝国的黯淡黄昏,土耳其民族的意识却开始苏醒。被“伟大理想”冲昏头脑的希腊政府在协约国支持下继续进军,深入小亚细亚腹地。直至1921年的萨卡里亚战役,凯末尔才遏制住了希腊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经过长达一年的对峙,凯末尔决定发动最后的反攻。1922年8月25日,他下达了立即出击的紧急命令。命令简洁而富有煽动力:“士兵们,你们的目标就是爱琴海,前进!”短短四天之内,整个战役就结束了,军心涣散的希腊军队一触即溃,连总司令都做了俘虏。土耳其国民军伤亡1.3万人,而希腊军队的伤亡、被俘、失踪人数总计高达12万到13万人。9月9日土耳其国民军光复士麦拿,次日凯末尔以胜利者的姿态骑马进入了这座被希腊占领了三年的军事重镇,并通告整个土耳其:“军队在地中海岸边向全国人民致敬!”下一个月,土耳其人和平接收了被协约国占领的伊斯坦布尔,收复全部国土。
1918年,时为奥斯曼帝国军官的穆斯塔法·凯末尔
拯救了国家的凯末尔在1922年11月1日废黜了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后者随即流亡国外。从1299年起延续了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天正式宣告灭亡,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感叹“今天的土耳其正在庆祝新生”。一年之后,新生的共和国在代替《色佛尔条约》的《洛桑条约》确定的版图上成立。(文 | 郭晔旻)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