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伊丽莎白二世的女王范儿

2015-11-20 08:15:03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纵观女王与12位首相的相处之道,不难发现,她颇得英国政治传统的精髓。自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英王一直秉承游离于政治的原则,同时通过很隐晦的方式保持影响力。

  卡梅伦说,世界风云变幻,女王坚如磐石。她赢得了英国乃至世界的敬仰

  1952年2月6日,时年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继承王位,正式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她当时最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过早去世,尚未成年的儿子查尔斯能否顺利继承王位。她显然多虑了——67岁的查尔斯至今还是王子。

  王子还是那个王子,女王身边的政治人物却换了一拨又一拨:首相官邸先后迎来了12位主人;与她一起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从戴高乐、肯尼迪,变成了奥朗德、奥巴马。在英国的王位上,伊丽莎白二世淡然注视着世事变迁,履行着君主对国家的义务,也展现着高明的政治智慧——你能从她身上体会到英国政治特有的气质,这恰是女王范儿的精髓所在。贵族可以培育淑女,明星可以练就气质,但那只是女王范儿的皮囊,女王范儿的灵魂在王位上,在政治中,在阅尽国事的双眼里。

伊丽莎白二世的女王范儿(王的智慧)

  与首相的微妙平衡

  “我能感受到来自女王的友好,但绝不是友谊。”曾在上世纪70年代出任英国首相的卡拉汉如此评价他和伊丽莎白二世的关系,一语道出女王在政治生活中的最大特点:分寸感。

  女王面对的第一位首相是丘吉尔。他带领英国走过了二战的艰苦岁月,与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是老朋友。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时,丘吉尔悲痛得连演说词都无法起草。秘书安慰说:“对于老国王的去世,我们都很悲伤。不过,我们有了一位新国王啊!”丘吉尔抬起泪眼,摇摇头:“我不了解她,她还是个孩子啊!”他不敢想象,在战后疲惫、美苏坐大的风雨飘摇中,一个不谙政务的孩子能成为英国人的精神依靠吗?

  丘吉尔见到女王时,场面有点出乎意料。年轻的女王适当放低了身段,以晚辈的姿态出现,这让丘吉尔产生了亲近感。“女王与丘吉尔在二战中有共同抗敌的经历,她知道丘吉尔在根本想法上和自己一致。所以,她信任丘吉尔。况且两人还有共同的爱好——赛马。”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炜博士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他们每周的例行见面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初不到半小时,后来常常要一个半小时。秘书曾问丘吉尔都聊些什么,丘吉尔说:“内阁的报告……当然,还有赛马。”

  按传统,事关国家大局的内政外交文件都会送到女王手中一份,20多岁的她竟然有足够的耐心仔细阅读这些文件。单纯从文牍方面而言,女王对英国内外事务的了解甚至强过大多数内阁官员。有一次,英国在巴格达的官员发回了电报,繁忙的丘吉尔一时疏忽忘了看。等他去觐见女王时,女王说:“您对巴格达发来的电报怎么看?我很感兴趣。”丘吉尔一时语塞,只好说实话:“抱歉陛下,我还没看过。”辞别了女王,丘吉尔赶紧回到官邸仔细阅读电报。从那以后,每周觐见女王之前,他都要把所有的文件仔细看一遍。他开始真正尊重女王了。

  “这是女王的政治智慧,她不会对首相说‘你应该关注这个问题’,而是委婉地提醒对方,我对此很感兴趣。”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郭方研究员说。同样,如果女王不赞同首相的做法,她也不会直接反对。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接替丘吉尔出任首相的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其结果证明女王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英国取得了军事胜利,但在中东的影响力丧失殆尽,得不偿失;埃及则在政治上完胜,纳赛尔成了民族英雄。

  等到撒切尔夫人成为首相时,女王如何与她相处成了一大看点。两人同为女性,年龄相仿,撒切尔夫人又是出了名的“铁娘子”,她们会上演一台好戏吗?

  有一次,两人共同出席活动之前,撒切尔夫人让秘书向王室通报了自己会穿什么衣服。言下之意,让女王有个准备,避免撞衫。女王却不紧不慢地回答,首相想穿什么都可以,不用通报。

  “更重要的是,女王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了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张炜说。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撒切尔夫人决定作战,但内阁反对意见不少,她循例前来征询女王的意见。女王没有直接表态,只说同意她的次子安德鲁王子参战。消息一出,王室贵族大为震惊,纷纷设法阻止,但安德鲁最终还是登上了开往战场的航母。

  撒切尔夫人对女王回报以敬意。在向女王行屈膝礼时,她比其他首相俯身更低,与女王每周二例行会面时也总是提前15分钟到,确保不会迟到。1983年,美国事先没有通知英国就派兵侵入英联邦成员国格林纳达,撒切尔夫人首先谈到了女王的尊严,她对美国政府表示:“今后请务必记住,我们是你的朋友,但那是女王的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欧洲政治出现新一轮“向左转”,工党和社会民主党纷纷主政,一时形成“粉红色的欧洲”。在这一潮流中,英国“工党神童”布莱尔问鼎首相宝座。女王本人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稳健的象征,崇尚秩序,不喜欢布莱尔在大选中承诺的激进社会改革。女王曾不失幽默地对布莱尔说:“你是我继位为王以来的第十位首相。从最初的丘吉尔到现在的你……首相先生,我加冕那年,你才刚出生。”这实际上是暗示布莱尔,女王有丰富的经验。布莱尔日后回忆说:“当时我感觉,自己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当然,女王提醒布莱尔的分寸仍然把握得很好。有一次,布莱尔觐见女王时被引进了女王的画室。按照礼仪,只有女王落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布莱尔急于同女王交谈,很唐突地先入座了。他很快发觉了自己的失礼,气氛尴尬,但女王却大度地原谅了他,就像母亲原谅儿子一样。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