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钻石十年”
2015-11-16 08:21:00 国际金融报所谓“钻石十年”,自然比“黄金十年”更进一步——自从2002年与东盟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双方经贸往来发展迅速。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对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尽管人口结构年轻、内需市场庞大,但是国民储蓄不足、技术能力不足,引入资金和技术,将弥补这些国家的融资缺口,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带动国民收入。
对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发达经济体来说,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放缓、储蓄过剩、资金过剩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无疑会令这些国家获得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有利于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缓解过度储蓄的问题。
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新加坡一直积极响应。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今年1-9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合计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66.2%,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等国。在吸收外资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设立企业1604家,同比增长1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投入外资增幅较高。
“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大环境下,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飞速增长。中国-东盟贸易在未来两年交易额预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将拉动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还将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动力。”
星展银行全球贸易产品管理全球交易服务部执行董事Stephen Kiang Wah Le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将共同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推动人民币使用量的增长。新加坡与东盟会员国之间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在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中,新加坡发挥着重要作用。”
求同存异
经济发展是优先项
在目前亚太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增速下滑、经济改革转型的时期,寻求共同的发展也为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整个亚太地区地缘辽阔,也是一个地缘政治和历史关系极为复杂的地区,彼此间的矛盾与合作始终同时存在。然而,在目前亚太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增速下滑、经济改革转型的时期,寻求共同的发展也为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促使沿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希望各国能够优先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泰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庄派吉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区升级版都将继续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大目标相比,小分歧是微不足道的”。
11月,习近平此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双重身份访问越南,是我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隔近10年再次访越,并实现了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年内互访,在双边关系中并不多见。在越南的25个小时,越南多位政治局委员出面,陪同习近平出席访问活动。越方请习近平在国会发表演讲。在阮富仲总书记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上,越南打破国事访问惯例,鸣21响礼炮。
“中国和越南之间多年来一直有着党际外交的传统,而此次习近平访问越南可以说是两国之间的高端党际外交,对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有着推进作用。”杨丹志表示,“中越之间特殊的历史渊源,除了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之外,还存在党际外交,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渠道。”
此次出访越、新,习近平就新形势下中国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又提出四点主张:1.共同维护和平安宁,为亚洲各国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2.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为彼此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3.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共谋互尊互信、聚同化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邻国相处之道。4.不断巩固人缘相亲,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
在越南,中越双方同意整合两国优势,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框架内合作,协调推进两国多领域产能合作,集中精力做好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国边境和金融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均衡可持续发展。
杨丹志指出,“中国和越南在经贸发展方面有越来越深厚的关系。而且,当前中国和越南都在经济方面面临着改革、转型的挑战与困难,因此强化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是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
“寻求发展与繁荣是每一个国家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在经济发展这个最大共同目标下,各国、各地区之间应该可以本着理智、克制的态度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各自最大的目标。”孙立坚表示。
在此次访问新加坡期间,习近平还完成了与台湾方面领导人之间历史性的会面。“无论大陆与台湾之间有着如何多的分歧与难题,但是这都阻挡不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的主旋律。”台商朱宝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多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岸政治的影响,但是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始终是在不断地增进与强化。中国大陆经济的腾飞是实实在在的,而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需求与依赖也是切切实实的。”
“很多政治、历史方面的问题的确是很难一下子解决的,而需要时间来慢慢地消化与消弭。”朱宝林坦言,“未来两岸之间的关系应通过加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最终从经济、民生方面的关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局。”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