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中国城,是全英第二大中国城,热闹非凡。记者 李应齐摄
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10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开启访英之旅,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具有历史性意义
所有人都感受到,英国正力争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
自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英双方建立了中英总理年度会晤、战略对话、经济财金对话等几十个高层次对话机制,就双方关切的重大事务保持密切、及时、充分沟通,双边关系稳健发展,英国正成为西方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新典范”。
双方高层互访持续不断,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今年3月,英国威廉王子首次访华,并向习近平主席转交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邀请信,称女王邀请并热切期待习主席年内访英。
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连续用了四个“黄金”来形容习主席此次访英的意义:“今年是中英关系的黄金年,这将是一次黄金访问,它证明中英关系的发展处于黄金时期。访问将确立中英面向21世纪的全球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史上的黄金10年。”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中英关系升温的热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升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两国政府强烈的政治意愿。今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到访中国时说,英国必须努力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意愿,英国官方绝不会有这样的言辞。中国也把英国视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发达经济体。
第二,中英具有经济上新的互补性。过去,中国看重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看重中国的市场和物美价廉的产品。现在,新的互补性正在形成。英国、欧洲非常渴望中国投资的到来;英国是服务业大国,随着中国经济模式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英国的服务业,包括创意、艺术等产业都将迎来更多机遇。
今年3月12日,英国正式宣布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逊勋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英国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率先表示要加入亚投行,这些都说明英中之间的政治互信正在深化和加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告诉本报记者,英国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上的立场是正确和积极的,英国也会从中受益。
在沙逊勋爵看来,习近平主席的英国之行,将进一步拉近两国距离,访问将起到“顶层设计”的作用,引领两国贸易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领航英中关系步入“黄金时代”。
英国班戈大学政治教授乔治·司马特对本报记者表示,英国对华关系的“顶层设计”是正确的,卡梅伦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清晰,战略导引性明显且有针对性”。卡梅伦直言不讳地说:“英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因素”。总体来看,卡梅伦政府把中国视为助力英国经济的伙伴,而不是挑战。特别是上届联合政府的后半期以及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英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中国靠拢。
“中英双方都希望把这些年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下来,为今后的双边关系制定一个规划,把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框架,来保证未来无论出现任何不确定因素,都可以凭借这个重要依据来继续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对本报记者说。
相互投资“跨越式”增长,金融合作“水涨船高”
目前,中国是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国。根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商处提供的数据,中英货物贸易额已经从2004年的197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的809亿美元。2014年同比增长15.3%。201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形势严峻,下行压力大,中英货物贸易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达367.4亿美元,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抹亮色。
作为卡梅伦上届联合政府财政部的商业国务大臣,沙逊勋爵见证了英中贸易日新月异的巨变。他向本报记者提供了这样的数据:10年前,英国对华出口额在英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为1.4%,中国在英国的出口份额中排名第十四位,今年上半年,英国对华出口额占英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跃升到7%,中国排名上升为第四。
在投资领域,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400亿美元,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国,逾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中国企业广泛参与了英国机场、水务、空港城等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英国对华投资也大幅增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金旭告诉本报记者,2014年,在日本、美国、欧盟及东盟对华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的形势下,英对华投资逆势增长,增幅达28%,增幅在主要对华投资国中居第二位。截至2014年底,英对华累计直接投资近200亿美元,投资项目超过7000个,是欧盟内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
中资企业为英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据英国贸易投资总署提供的统计数字,2014—2015财年,中国在英国投资项目共有112个,创造了6000多个工作岗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四。华为公司进入英国10年来,雇佣当地员工近千人。中资企业还拯救了部分濒临破产的当地企业。吉利集团伦敦出租车公司投资兴建了新的汽车组装厂,生产新一代油电混合动力出租车TX5。记者好几次在伦敦打车时,出租车司机一看是中国人,就对记者竖起大拇指说“如果没有中国吉利集团收购我们的出租车公司,我恐怕早下岗了”。
英国也是中资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的一扇窗口,譬如,雷士照明到英国投资后,才得以将产品销售到欧洲大陆市场。中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都先后在英国设立了欧洲总部,其业务以英国为大本营,向整个欧洲大陆辐射。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傅立门认为,英国可以成为中国资本向欧洲其他国家挺进的桥头堡,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其他区域开展业务提供坚实基础。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