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首次长假“打虎”释放三大信号
2015-10-10 10:29:31 人民论坛反腐败通常被看成是权宜之计,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运动”,在民众反应强烈的时候就紧上一阵,当舆论焦点转移的时候就松上一阵。
信号二:
亮决心,反腐没有休止符
“盛会不反腐”、“重要节点不反腐”,仿佛一直是中纪委打虎的“铁律”。所谓“盛会”,是指举国同庆的重大会议,比如每年的两会;所谓重要节点,是指节日或像“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当口等重要时期。这时候公布官员落马的信息似乎有些“闹心”,因此一些自称对中国政治颇有研究的“资深政经观察家们”总结出了上述两条规律。
然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前9天,正部级的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家成和已退休的副部级官员、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双双落马;而徐才厚接受组织调查的时间是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当天,其被开除党籍则是在党的生日前一天。本次苏树林的落马,也充分证明反腐的节奏并不存在潜在的规律。
10月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题为《反腐没有休止符》的评论文章,进一步解读中纪委打虎的思路与决心。文章称,党的作风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腐败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遏制,但这都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没有过时。
文章特别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著名论断作为理论根据——“我说过,反腐没有休止符。”上个月,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赴美前夕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作出回应,连同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频就反腐败问题表明中国执政党的旗帜、立场、态度,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没错,有了病就得治,发现一个“脓包”就立刻上药,挑个黄道吉日去医院是自欺欺人,不是党的做法。
信号三:
正态度,反腐不是权宜之计
出其不意地发布消息,体现着中纪委对公布新闻产生的效应的评估。如果真的都是每周五下午发布“打虎”新闻,震慑力还能总是这么强吗?尤其是选择在长假的最后一天晚上发布新闻,光从如此多的人在热议发布新闻的时间点来看,这本身就已经达到了信息发布者想引起公众注意的目的了。中纪委这么拼,无非是向世人强调:反腐败仍是当今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
但是,反腐败也需要在执政党内甚至整个社会达成基本共识,这个共识应如何构建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曾在《人民论坛》杂志发文指出,反腐败通常被看成是权宜之计,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运动”,在民众反应强烈的时候就紧上一阵,当舆论焦点转移的时候就松上一阵。
燕教授认为,反腐败要取得共识,还是要回到基本的理论常识上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就是官民关系)是历史上决定国家兴衰、王朝更替、政权演变的关键因素,而腐败一般表现为凭借权力地位而先占先得的特权行为和利用权力贪赃枉法的腐败行为,恰恰是恶化官民关系从而引发民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权更迭的首要原因。因此,治理腐败历来是解决官民矛盾、避免政权衰败的关键所在。
从根本上说,腐败与反腐败反映了一个政权中正反两种力量较量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考虑其他外在条件,一个政权如果能够很好地治理腐败,那么,引发社会革命的官民矛盾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统治的延续也就不会有太大麻烦。必须要把腐败治理看作是现代政治生活解决官民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