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吕画像。(画家 李云中 绘)
人物简介: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日本奈良人,著名遣唐留学生。717年起,留唐53年,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秘书监、卫尉卿、安南节度使等职。
从先秦开始,中国就与周边国家有海路上的互动。随着造船工艺和航海术的进步,中国至印度、阿拉伯、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到了唐代后期,其重要性甚至有超过陆上丝绸之路的势头。
这种势头不仅使唐朝与他国的海上贸易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迅猛发展,文化互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主题。开放包容的唐朝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其礼乐制度、法令文献受到其他各国的仰慕。尤其日本,从建筑到服装,从音乐到饮食,在各方面都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唐朝,就此成为日本抹不去的历史记忆。直到清代,日本还管中国商船叫“唐船”;管前来贸易的中国商人叫“唐人”;把这些“唐人”的家乡称为“唐山”;把从中国商人身上打听来的信息汇成的书称为“唐船风说书”。
日本学习唐朝文化的主要途径是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及留学僧。据记载,从公元7世纪上半叶至9世纪末的200多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人数最多时高达651人。
在众多的遣唐使和留学生中,阿倍仲麻吕最具代表性。作为一个日本人,他不仅入唐王朝做官,还被任命为唐朝使臣。这样的经历,在整个中日交流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19岁的留学生
日本文武天皇二年(698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奈良,父亲是中务大辅阿倍船守。阿倍仲麻吕小时候就很有才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当时,日本仿照唐朝进行律令编纂,成为一个律令制国家,其官僚、赋税制度等也相应进行改革。改革就需要学习新知识,于是在日本大宝元年(701年),即《大宝律令》刚刚完成时,文武天皇就任命粟田真人为持节使,赴唐朝开启中断30多年的外交。该使团受到了武则天的礼遇,回国后讲述了武周王朝的繁华景象,引起了日本国民的慕华之心,其中就包括了尚在孩提时代的阿倍仲麻吕。
716年,年仅19岁的阿倍仲麻吕终于有了前往唐朝的机会。当年,日本朝廷任命多治比县守为押使、阿倍安麻吕为大使(后改任大伴山守)、藤原宇合为副使,组成了第九次遣唐使团。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的阿倍仲麻吕,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赴唐朝学习先进知识。当时日本的遣唐使团一般包括押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主要官员,而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待遇比判官和录事还高,接近于副使。可见,阿倍仲麻吕年纪虽轻,但才能却已颇受重视。他的同学中还有后来对日本政坛产生重要影响的玄昉(日本名僧)和吉备真备(日本学者、政治家,后官拜右相国)。
717年3月,包括阿倍仲麻吕在内共557人的庞大使团分乘4艘船从难波(现大阪附近)出发。当时出使唐朝算是危险的事,很多船只葬身大海或漂至某处被当地土人所害,所以出发前,阿倍仲麻吕等人还要向神祇祈祷,同时也坚定自己的向学之心。
航行几个月后,使团从扬州登陆,之后到达长安。此时正值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初年,盛唐的景象深深震撼了这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分外繁荣,都城长安随处可见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各种商品,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各种店铺。玄宗很重视这个使团,不但诏慰他们,还举行欢迎宴会,并批准他们可以参拜孔夫子庙、寺院、道观等。多治比县守等人想请儒士传授经学,玄宗就命国子监“四门助教”赵玄默去教他们。
待朝觐领赏并贸易完货物之后,多治比县守就率使团于同年10月22日返回日本了,而这期间,在视觉、思想上备受冲击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等人,则决定留在唐朝,学习唐朝文化。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