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做官半世纪

2015-09-10 10:27:50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2

  阿倍仲麻吕明州望月浮世绘。(葛饰北斋 绘)

  代表唐朝接待日本使团

  在唐朝,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一样,也要学习《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结业后,要通过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因此,阿倍仲麻吕很快被安排到当时的“国立大学”——国子监太学学习。

  阿倍仲麻吕学习非常用功,结业后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第的功名,被授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的官职,负责校订经史子集等书籍。这恰好符合他爱读书的习惯,他在这里充分发挥才华,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好友、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储光羲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赞美他的求知欲。诗中写道“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说的就是阿倍仲麻吕像东汉的梁鸿一样,在太学学习,经常读书到深夜。

  731年,由于表现出色,阿倍仲麻吕深得玄宗赏识,晋升他为门下省左补阙,管理皇帝出行的随行人员和车马等。这个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可与玄宗经常接触,也正是在此时,玄宗赐他姓名为“朝衡”(古代因“朝”“晁”读音相同,故又称为“晁衡”),他本人又仿照唐朝的习惯,把自己原名改为阿倍仲满,“仲满”就是他的字。阿倍仲麻吕仕途顺遂,一路高升至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卫尉卿则掌管国家的器械文物。

  有学者认为,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待了几十年,按照很多留学生与唐女结婚的规矩,他应该也在唐朝结婚生子了,可是史书并未记载这些情况。在中国居住17年后,阿倍仲麻吕思乡之情渐浓。他向玄宗申请回国却未被准许,由此作了一首诗:“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752年,日本又派遣以藤原清河为大使、吉备真备为副使的遣唐使团赴唐,玄宗让阿倍仲麻吕负责接待。大唐接待官与日本留学生的双重身份让阿倍仲麻吕对这个工作十分重视,他耐心指导日本使团的礼仪举止,教他们本土的规矩。753年正月初一,玄宗趁着过年喜庆,在蓬莱宫的含元殿接见了日本使团,并对日本使臣的礼仪给予高度评价,殊不知,这正是阿倍仲麻吕悉心教导的结果。此后,阿倍仲麻吕还作为向导,陪同日本使臣参观了收藏儒释道经典的三教殿,以及长安的著名寺院。

  在与日本使节接触的过程中,阿倍仲麻吕越发想回归故里,于是又一次向玄宗提出返回日本的要求。玄宗念他思乡心切,准许他回国,并授予他唐朝聘贺使的身份。这又是一个双重身份——既是日本的留学生,又是唐朝的使臣,这充分说明,阿倍仲麻吕深得玄宗信任。

  在日本使团回国时,玄宗意气风发,特写诗一首,名为《送日本使》:“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经56岁了,回国之际得到天子的祝福,老泪纵横,也作诗以表感恩,诗中云“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表达了他眷恋唐朝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753年6月,阿倍仲麻吕等人离开长安,于10月15日到达扬州,和当时正准备再次东渡的鉴真和尚会面。这已是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了,前5次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鉴真双目失明,但仍毅然接受日本使臣的邀请,决定随他们再次东渡。11月,阿倍仲麻吕与鉴真一行人分乘4艘船起航返回日本。渡海前,阿倍仲麻吕还作了一首和歌(日本诗歌),表达了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歌中写道:“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但是造化弄人,东渡途中,阿倍仲麻吕和大使藤原清河的船遭遇风暴,被吹到了驩(音同欢)州(现越南义安省荣市)海岸。一行人又惨遭当地土人攻击,仅活下来十几人,幸运的是,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都活下来了。他们东躲西藏,历尽辛苦,终于又于755年6月回到长安。而与他们一同出发的鉴真,渡海成功,为日本带去了大量佛像、佛画和典籍,并在奈良创建招提寺,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或许是心有余悸,或许是众多好友挽留,阿倍仲麻吕回唐后再未回到日本。此后,他出任过正三品的左散骑常侍及镇南都护,766年又任安南节度使,最后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770年,73岁的阿倍仲麻吕卒于长安。唐代宗特追封他为从二品的潞州大都督;在他去世大约10年后,日本发布诏书表彰他的功绩,并给予其亲属赏赐;60多年后,日本仁明天皇又赠予他正二位官衔,表彰他对两国交流所做的贡献。

  好友都是大人物

  阿倍仲麻吕除了智商超群,情商也不一般。在唐朝53年间,他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结交为挚友,时常饮酒作对。

  在阿倍仲麻吕要回国的时候,王维特意写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借此送别好友。“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一句,更是表现了王维的不舍之情,感叹好友回国后无法与自己互通音讯,颇为惆怅。他像我们现代人离别时为友人祈祷“一路顺风”一样,祈祷阿倍仲麻吕“归帆但信风”。

  当阿倍仲麻吕在海上遇难的消息传来,大诗人李白也抑制不住悲痛,写下了著名诗篇《哭晁卿衡》,诗云:“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可见,两人交情非比寻常。

  除了阿倍仲麻吕,还有许多遣唐留学生也成就非凡。比如当年与阿倍仲麻吕一同来唐留学的吉备真备和玄昉在唐朝学成归国后,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吉备真备在唐朝学习17年后,回到日本,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并引入汉字的偏旁部首,对创制日文片假名起到了重要作用;玄昉在唐朝留学20年,唐玄宗赐他紫袈裟、准三品职,回到日本后,与吉备真备一起受到重用,活跃于日本政坛。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郭沫若作词《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中写道:“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

  一代必有一代俊彦,一代俊彦必产生一代文化。大唐盛世,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风起云涌的东海上,以阿倍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留学生们乘风破浪,跨海而来,最后或“埋骨大唐”,或造福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文利)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田园山水诗,储光羲,散骑常侍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