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怀疑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原因——普通国家化
在战后,日本崇尚武力或者实力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外交中也经常流露出服从强者、实力第一的倾向。日本现在一些保守派政治家仍然认为,日本将来要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军事实力的支撑必不可少——不单指军队规模和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摆脱二战后对日本使用军事力量的约束,特别是《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宪法第九条的核心内容就是日本没有交战权、不保持军队。这一规定是日本保守派几十年来要求修改的核心内容,也是日本追求所谓“普通国家化”(我国称之“正常国家化”)要突破的内容。
2014年7月,安倍内阁通过重新解释宪法的方式,决定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其最终目的就是使日本能够像别的国家一样可以在海外行使武力。虽然目前日本对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解释,以及正在审议中的安保法制,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期待,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日本现在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中,军人的作用和地位在明显上升,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
日本在二战后实行“文人统制”制度,不仅首相、防卫厅长官(或防卫相)是文人,即使是防卫部门内部,文官在决策中的地位也优于军人。安倍2006年第一次执政后,将过去的“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第二次上台后,又通过修改法律,削弱了文官在防卫省的优先地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军人系统的“统合幕僚长”等高级军官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活跃,就日本的安全政策发声,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二战后日本走了70年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值得肯定的,其“普通国家化”诉求也有其合理部分。但随着对海外行使武力的松绑,日本今后以武力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主张和可能性是不是会上升?当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和冲突时,会不会更倾向于使用武力?还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日本如果将来与别国发生冲突,或者冲突可能性被人为夸大,那么它的政治体制会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教育和财政会不会向军事倾斜?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体制上的确难以复活,但对复活的否定回答显然难以消除人们对上述问题的担忧,因而恐怕也过于简单。战后由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以及日本历史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原因,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并没有被完全肃清,其残余至今仍然存在于一些日本人的脑子里,只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不太明显,甚至本人也可能意识不到。
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后,日本将中方渔船船长非法扣押17天后才释放,结果还在日本国内引起众多不满,多名国会议会声称是“类似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耻辱”。今年8月14日安倍首相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还将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作为一种历史荣耀。这些恐怕都与旧思想的残余不无关系。
这种残余如果对日本的思想、安全政策甚至政治体制产生消极影响,恐怕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潜移默化的,那时专家们恐怕还是难以回答它是否属于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与其在概念、理论上进行一些简单化的争论,不如多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和关注,多一点警觉和防范。
良好的互信与互动有利于影响日本的安全政策走向
日本今后的走向既和自身利益相关,又和国际环境有关,其中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也非常重要。日本如果认为环境令其不安和紧张,就会在政策上比较激进,反之则会比较温和。日本以后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如何看待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无疑会影响其安全政策。
一方面,现在日本政府需要与国内的右翼势力更加明确地切割,以取得周边国家的理解和信任,同时避免煽动“中国威胁论”来为其内政服务;另一方面,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也需要与日本、美国建立安全互信和较为稳定的双边关系。
近年来中美军事交流和战略对话的进展势头不错,但中日之间的相关交流要落后许多。近来中日沟通也出现恢复的趋势,比如中国发表“国防白皮书”后专门派人赴日本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的良性互动对构建中日互信、避免日本采取偏激的安全政策无疑是重要的。(作者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日本研究所所长 胡继平)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