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建设生态,生态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保护土地的根本。”
扎鲁特山地草原风貌。图/徐烨
“这几年,干旱加上过度放牧,我家草场的草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我家的牛、羊就只能挨饿了。”51岁的成林对来访的媒体记者说,“这次,政府让我们搬到了城里,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成林一家是两年前内蒙古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生态移民工程最早搬迁出来的农户之一,现在他们居住的富丽春城小区是扎鲁特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最高档的小区。“门、灯、橱柜都给安装到位了,我们就直接搬进来住。”成林的家三室一厅、120多平方米,宽敞整洁,液晶电视、沙发、整体橱柜、太阳能热水器、电脑等一应俱全。
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户,成林一家的搬迁只是扎鲁特旗在重要生态保护地区和严重沙化地区实施收缩转移和围封保护的缩影,也是扎鲁特旗十多年来坚持“生态立旗”战略的缩影。
罕山经验
扎鲁特在蒙语里意为驿站,该旗位于所属的通辽市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向西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是通辽市北部重要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被称为科尔沁大草原的后花园。
扎鲁特旗林业局局长王海峰向记者介绍,扎鲁特全旗总土地面积为1.75万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3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23%。全旗共启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659.5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650万亩、地方公益林9.5万亩。
“旗内建有自然保护区33处,总面积492万亩,其中总面积150万亩的罕山自然保护区于2013年12月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起罕山自然保护区,王海峰颇感自豪。他说,罕山自然保护区是通辽市境内唯一一块面积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区,是通辽市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天然生态屏障,也是科尔沁沙地周边唯一有相当规模的绿洲,其生态完整性意义重大,生态区位和生态价值极其重要。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区内有维管束植物79科、312属、613种,大型真菌9科、26属、29种,脊椎动物22目、50科、160种,特别是鸟类有15目、30科、120种,昆虫种类9目、52科、288种。区内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4种。”王海峰如数家珍。
资料显示,罕山保护区内水资源富有,泉眼如群星散落,泉水喷涌似天女散花,嘎布尔神泉更富有传奇:成吉思汗率兵北征到此,人困马乏,全军将士痛饮此水后,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决胜千里,从此神泉闻名于天下。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直到2008年前,作为自治区级的罕山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状况日趋恶化。回忆起十多年前的罕山保护区,扎鲁特旗旗委常委、副旗长肖强对记者说:“当时保护区内草原退化、沙化已经很严重了,30万只羊的过度放牧,加上牧民大量开垦荒地种地,造成水土流失,泉眼也干了,很多动物都从这里消失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扎鲁特旗于2008年率先在罕山自然保护区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按照封、禁、退、治、转的要求,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将罕山自然保护区355户牧民、1066口人和3.9万头牛、26.4万只羊全部转移出去,沿保护区边界全部用网栏围封,禁止一切农牧业生产活动,建成了无人无畜封禁自然保护区。同时,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机制建设也日趋完善,物种和植被得到了较好保护。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实施生态移民后的第三年,罕山自然保护区就基本恢复到10年前的生态环境。“到今天,仅仅过去了7年,保护区就已经恢复到了50年前的生态,消失的珍奇动物又回来了。”肖强说。
移民搬迁
继2008年罕山自然保护区收缩转移后,扎鲁特旗又先后于2009年在荷叶花沙地、阿拉岱芒哈沙带及阿日昆都楞镇实施了围封禁牧、收缩转移等措施。
从扎鲁特旗生态办公室提供的一份关于生态移民情况的材料上,记者看到,2013年,扎鲁特旗启动实施了阿日昆都楞镇北部哈拉嘎图、明格日图、那仁宝力高、白音敖包图等9个自然村的生态移民工程,涉及农牧户455户、1251人,总面积60.5万亩,其中草牧场面积54万亩。
搬迁前的成林一家,正是阿日昆都楞镇的一户普通牧民。
扎鲁特旗生态办主任孟和巴图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旗里成立了由旗委、旗政府、旗人大一把手任组长,几大班子副职任副组长,阿日昆都楞镇和旗委农工部等37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日昆都楞地区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宣传发动、搬迁转移、评估拆迁、基础建设、就业社保安置、户籍核查及社会维稳等多个工作组,并从成员单位和阿日昆都楞镇抽调精干力量80余人,组成9个移民迁出区自然村的包联工作队,包村入户开展宣传发动、户籍核查、资产登记、调查搬迁去向、征求移民搬迁政策等工作。
为了确保移民搬迁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扎鲁特旗严格按照“确保转移农牧民有一份生活补贴,有一套安居住房,有一份养老保障,户均有一人稳定就业”的要求,在移民住房安置方面,从已经建成的两处居民小区购置楼房进行住房安置。在移民就业安置方面,共安置347人,另外有38户自愿放弃岗位安置,领取了一次性就业安置金10万元。同时,根据相关政策,对转移农牧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妥善安置。
尽管如此,“牧民们仍然故土难离,在搬离居住地的那一刻,还是不禁失声痛哭。”肖强说,“搬迁到城里,牧民们头两年不适应,家家都需要做工作。”
于是,旗政府在每个移民小区都建有服务办公室,细到帮助搬迁户拎灯泡、教牧民们用洗手间等,都是服务办公室的职责。
当来访的媒体记者问及搬出之后的收入问题时,成林说:“这次搬出来,家里原先3000多亩的草场每亩地给6.27元的补助,每年打草还有2万多元收入,旗里还给妻子安排了工作,收入也不少,再加上三口人的低保,这收入可不少啊!这还没算搬迁费和卖掉牛羊的钱。”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