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走热,各种O2O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勇于尝试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O2O项目的青睐。但在水涨船高的融资额和估值背后,真正脱颖而出的O2O项目却并不多见,绝大部分O2O企业很难拿到C轮融资。蜂拥而上的O2O项目背后面临着伪需求暴涨、同质化严重、线下资源不足以及资金链紧张等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走在创业的路上,不畏艰难,只为活出自己。或许没有背景,或许缺少天赋,但你们心中有梦,便值得尊敬!”8月18日,“车8度”在官网上发布消息向创业者致敬,激扬的文字里暗含着惋惜和不甘,好似一曲英雄的挽歌。
4个多月前,在上门洗车大战如火如荼之时,“车8度”来势汹汹。然而,这场“华山论剑”尚未掀起高潮,“车8度”便悻悻而去。
其实,在O2O的创业江湖里,“成王败寇”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日前,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华东O2O项目死亡名单》(下称“死亡名单”)揭露了O2O创业风光背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16个领域的O2O倒闭项目,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等领域首当其冲。
为此,诸如“O2O创业风口已过”、“迎来倒闭潮”的言论也随之甚嚣尘上。那么,之前备受创业者和资本追捧的O2O领域为何会遭遇大批量死亡?“死亡名单”的背后又揭示了怎样的问题?
从疯长到死亡
所谓的O2O,即Online to Offline,意为线上线下的结合,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诞生的新型消费模式:线下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消费者,消费者同样可以在线上筛选服务,达成交易。
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还是资本的热衷上,O2O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宠儿”。
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O2O市场规模将达到4188.5亿元。
有统计显示,仅7月19日至25日,就有34家O2O项目成功融资,其中包括有饭、Descomplica、买好车、卓仕物流等,涉及餐饮、教育、医疗、物流等多个行业。
不仅如此,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此聚集。最近,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融共同注资60亿元建O2O平台“口碑”;而百度则宣布向糯米砸200亿元推“会员+”O2O战略,以表进军O2O领域的决心。目前在该领域已然出现前有BAT、后有“京小三”(京东、小米、360)的形势。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一大批O2O企业倒下了。在“死亡名单”中,餐饮、社区、美业、旅游、教育、汽车、房产、婚庆等十多个领域均出现了大批O2O创业项目的死亡。其中,餐饮O2O是个重灾区,包括小叶子外卖、蹭饭网、阿姨厨房、e食e客等17家创业公司都已经关闭。
旅游O2O的境况也不佳,出现在名单中的创业公司高达13家,创立时间基本都集中在近三年。其中,甚至有一家坚持了十几年的平台,也没能逃脱时代冲击,被迫“关门”。
此外,在汽车O2O和教育O2O领域,被罗列出来的死亡公司也都超过10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死亡名单”仅仅是统计了华东区域的创业公司,放眼至全国,阵亡数量更是数不甚数。
这份“死亡名单”并不夸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接触到了多位遗憾出局的O2O创业者,刘界显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刘界显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互联网创业,和“车8度”相似,他创建的是一家上门洗车服务平台,当时,上线一个月就实现了日订单300单的成绩。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平台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刘界显也为此感到很振奋。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大概维持了不到4个月时间,刘界显和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们决定放弃,洗车平台最终没逃脱“关门歇业”的厄运。
“没有全身心投入,没有强有力的团队支撑,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刘界显都在思考失败的原因。
刘界显告诉记者,当时的创业团队都是兼职,因此在精力和团队上都有所欠缺,“互联网市场是当下世界上增长最快也是最动荡的行业,除了没有真刀真枪,如今的竞争跟古代战国时代没有什么区别。打仗需要黄金、战士、战术,我们都有限,所以失败在所难免”。
一位曾在多家创业公司工作过的人士也表示:“我曾经分别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工作过,两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的不确定性太大,好的时候高薪挖你过去,但有可能没干多久整个公司就没了。”他无奈地告诉记者,曾经就经历过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当时谈好的薪资是前一份工资的两倍,但不到一年,公司就关张了。
伪需求暴涨
“目前O2O领域有太多的项目并没有准确分析用户的需求,而是依靠大量补贴吸引流量,什么时候资金链紧张,融资跟不上,补贴停止,项目就只能关闭。”对于创业公司的集中死亡,IT行业资深分析师唐欣对记者解释。
高增长是O2O项目企业继续进行巨额融资的关键说服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许多企业忽视市场需求调研,进入了不惜靠烧钱来追求高增长的畸形发展形态,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也不例外。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Homejoy用这种方式迅速实现了在30座城市的上线,但最终也难逃一死。
对此,《福布斯》杂志网络刊文指出,依靠烧钱的高增长难以持续。
“回顾过去,这样的方式并不合理:如果你的核心业务在这里没有做好,那么为何要开拓新市场?我认为,他们只是在用这种高速增长来骗自己。”Homejoy的前员工曾这样回应媒体。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顺丰嘿客。2014年5月,全国518家顺丰嘿客亮相,这是顺丰欲以“物流+电商”的模式打造社区O2O闭环的尝试,走入顺丰嘿客店内,消费者可以用手机扫取商品二维码,查看相应商品的详情,在平板电脑上选购下单成功后,再由顺丰的物流体系将货物送至消费者家中,或者在嘿客自提。目前,顺丰在全国拥有近3000家嘿客门店。
然而,这种模式刚推出就遭到各方吐槽:消费者已经走入实体店铺,仍然得上网触屏选购,既没有实体店铺看到实物的优势,又让网购便利大打折扣。顺丰嘿客看似“方便快捷”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多此一举”。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顺丰嘿客的购买模式不仅多此一举,还拒绝了不善于使用网络的顾客群,比如儿童和老人等。既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店便捷的优势,更没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有关“嘿客”正在逐步关店、现有的“嘿客”全部要更名为“顺丰家”的传言不胫而走。不过,顺丰对此表示了否认。
“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烧钱烧出的伪需求。”不过,唐欣强调,烧钱并不是不可行。对于有些O2O项目来说,供需双方的价值匹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释放。烧钱补贴能够激发这类供给和需求,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形成稳定的供给团队和需求群体,这时候补贴退出依然可以运行良好。
“但对于更多项目而言,供需双方的价值并不那么匹配,虽然需要这样的服务,但并不愿意付出相应的费用。这时候烧钱补贴可以弥补双方的价值分歧,但是一旦补贴退出,供需就无法匹配,项目也就难以为继。”唐欣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还是创业者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太过于浮躁。同时,很多投资人也并没有能准确识别合理的O2O模式。
易观国际分析师孙梦子也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很多创业者只看到了表象,他们可能了解互联网,但是不了解传统行业的真正痛点在哪里,也不清楚行业到底如何运转,往往带有盲目性。
一位目前从事家电维修上门服务的O2O创业者在与记者的聊天时也感叹:“目前的O2O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有多少是真需求有多少是资本催化出来的假需求?”
该创业者举例说,他从事的家电维修O2O服务就是一个特别需要资源积累的行业。“如果不是此前多年的线下资源积累,现在做线上不可能这么顺利”。
“我们从来不强调O2O模式,用移动互联的技术,只是为了迎合用户对移动互联的使用习惯。”该创业者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说到底,互联网只是载体,线下业务本身才是关键。但现在很多项目是为了O2O而去做O2O。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