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天津爆炸案,官员什么样的“道歉”值得期待?

2015-08-18 09:00:39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
字号:

1439859855270371.jpg

  自从在天津上空看到了“蘑菇云”之后,作为前沿媒体人的思响哥一直在忧心忡忡的追踪相关报道,对天津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更是每场必看。但是思响哥发现了这样一个让人着急的现象,天津每一场新闻发布会之后,都能引发网络舆情新一轮波涛汹涌的质疑;本应用来平息舆论、化解事态蔓延的发布与致歉,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引爆舆情的“导火索”?

  近年来,官员道歉逐渐增多。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道歉官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道歉形式也很多样:开会道歉的、登报道歉的、上电视检讨的……已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在国外,官员道歉极其平常。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可不可以学习一些国外道歉的艺术?

  官员为什么要道歉?

  道歉既不伤害道歉者,也不伤害接受道歉的人。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

  塞涅卡这句话较为生动地概括了“道歉”带来的好处。对官员道歉这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各级官员更好地执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1、官员道歉是公民意识逐渐提高的体现。官员作为公民的一员,有必要为自己错误的施政行为或权力范围内的各种不作为或损坏人民的行为,向人民和社会道歉。这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官员官德的提高,为政治民主进步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2、官员道歉是官员思想解放的体现。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成长,面对来自社会的民意压力,如果官员继续保持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势必使自己为时代潮流所抛弃。道歉认错是官员解放思想民本意识的真实体现。

  3、官员道歉是官员问责方式的体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实现者和维护者,当公共利益受损时,向社会道歉,其实就是正视矛盾,向公众承认自己工作的不足,向公众承诺改进工作的决心,是对自身管理职责的一种尊重,也是理性看待自己过失,严于律已、敢于担责的表现。

  官员道歉存在什么问题?

  道歉疲劳作秀道歉、洗责道歉、缺位道歉、被迫道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有了“道歉疲劳症”,亟需对其弊病进行分析。

  一、因为道歉直接关系着官员晋升,所以,道歉措词的拿捏、道歉分寸的把握、道歉态度的表露、道歉场合的选择、道歉方式的甄别等等,都会让出现“失误”的官员煞费苦心。此时道歉已沦为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是对“失误”的问责。

  二、当官员出现失职导致重大失误或事故时,对其问责事宜是带有浓重“人治”色彩的同体问责,全系“组织”的一念之间,全建立在领导个人意志的基础之上的。如此局面也就造成,失职官员的道歉仅仅在私德意义上存在,无法上升为政治意义上的道歉。

  三、道歉有时流于形式。就当下看,先前的不少道歉,大多基于官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仅取决于领导者的自省和觉悟或者是迫于社会舆论,这样就使得道歉流于形式,以至于形式大于内容,不少道歉过后,“失误”依旧没有改进。道歉太多而过错又未见解决,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公众也会逐渐失去信心。

  四、一些官员或政府出现失误后,不是将道歉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更有甚者,以道歉柔性地选择回避而不是勇敢地直面责任。

  五、一些政府或官员向社会道歉,只是政府问责中一个表层姿态。如果没有相应的督查、追惩措施,“道歉”可能异化为别有用心者逃避责任的烟幕弹。一些道歉是假,害怕上级追究是真;一些道歉不是基于没有解决好人民利益问题而反躬自省,而是害怕自身利益受损,是在实践一种规避责任的行为,保护自己的权力。

  六、道歉主体不太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要道歉,什么职级的官员出来道歉,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形式道歉,公开道歉以后怎么办等等,都未形成制度,走向规范。同时,包括道歉的主体、道歉的客体、道歉的条件、道歉的表达方式、道歉的期限、道歉后的相应追责措施等一系列规范也很不完善。

  喧嚣如斯,问题依旧

  事实上,我们过去也常常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道歉官员的行为,把他们的道德动机作为评价他们的道歉行为的唯一依据,从而对于他们的道歉行为表现出大度的宽容和理解。太多的事实也表明:喧嚣如斯,问题依旧。

  官员们公开道歉的价值何在?显而易见,精彩的罪己式“道歉”,仅能说明领导对问题重视了。“公开道歉”不是根治症结的良药,形成有组织的公共舆论压力和社会道德强制力,监督官员承担政治和道义责任,迫使其克服行政不作为现象才是猛药。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道歉,长势甚远,盐崎恭久,官员问责,爆炸案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