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上将、罗斯福总统、参联会主席威廉·莱希海军上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由左至右)在夏威夷商讨进军日本的计划
文 | 刘怡
1945年11月1日清晨5时,日本九州岛南端的大隅半岛,一名隶属于步兵第187联队的观察哨正用望远镜注视着旭日初升的海平线。突然,他发现志布志湾远端飘过了一朵铅灰色的乌云。片刻过后,6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和34艘火力支援艇上的重炮开始轰鸣,把406毫米、203毫米、12毫米炮弹以及Mk.51型火箭弹倾泻到已经被“清扫”过一星期的东串良海岸上。一个多小时的火力准备结束后,数百辆满载着士兵的LVT两栖登陆车从坦克登陆舰的艏门中冲出,在炮声和飞机的嗡嗡声中直扑志布志湾西侧。在代号为“德索托”“杜森贝格”“埃塞克斯”“福特”以及“富兰克林”的五个滩头,美军第11军的11.3万名官兵鱼贯而上,朝纵深挺进。
与此同时,在更靠西的萨摩半岛以及东北方的宫崎县,美国另外两个军也在朝阳的照耀下开始了抢滩。按照预定计划,总数约55万人的登陆部队将在11月24日进抵九州岛中部,建立起一道稳固的防线。但在此前的三个星期里,他们将遭遇至少4300架“神风”自杀飞机和60余万日军的抵抗,预计要付出伤亡10万人以上的代价。
以上场景并非出自哪部妄诞的架空小说,而是1945年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奥林匹克”作战(OperationOlympic)的真实推演。倘若这次进攻依旧不能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盟军还将在1946年5月调动107万的重兵,在东京湾实施规模空前的“冠冕”作战(OperationCoronet)。美国陆军计划付出伤亡12万人以上的代价,用三个半月时间包围并攻陷东京,终结日本的抵抗。而美军在整个“冠冕”作战中的伤亡,预计将高达80-100万人。
无独有偶,日军大本营在1945年1月吕宋之战失利后,同样制订了在本土继续抵抗的“决号作战”计划,准备动员315万陆军、150万海军、2800万民兵以及10000余架飞机,与美军做长期交战。成千上万临时征召起来的新兵将驾着“神风”自杀飞机、“回天”载人鱼雷和“震洋”自爆快艇,冲向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盟军,做殊死一搏。预计当战事持续到1946年秋天时,全日本1/5以上的人口、特别是半数以上的青壮年都将骨化形销——和盟军决战计划的总代号“没落”(Downfall)一样,这将是一场使日本列岛彻底没落的终极之战。
登录九州岛的“奥林匹克”作战实施示意图
陆军坚持直趋日本本土
◆◆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后,日本苦苦维持的“绝对国防圈”已经彻底崩塌。在继续进占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同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开始筹划对日本本土发动直接攻击。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两位海军上将倾向于在中国东南沿海实施登陆,利用马里亚纳群岛、西南诸岛以及中国海岸的机场,对日本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和布雷封锁,直至对方因资源枯竭而投降。这一策略的优点是规避了伤亡率较高的正面进攻,易于发挥盟军在资源总量和技术兵器方面的优势。
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这两位陆军上将不约而同地表示反对,他们尖锐地指出:轰炸和封锁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效果,在欧洲战场即将获胜的背景下,美国民众不可能容忍再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去“等待”日本投降。况且从1944年豫湘桂惨败的局面判断,虚弱的中国军队能为登陆美军提供的支援相当有限。最稳妥、也最有效率的办法依然是直趋日本本土,首先在九州岛、继而在本州岛登陆,最大限度地摧毁对手的军事和工业机器,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除去时间方面的考虑外,陆军之所以坚持要对日本本土发动直接进攻,也不无争权夺利的因素。自1943年底以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实际上有两个独立的战略重心:麦克阿瑟统率的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以陆军和第七舰队为基干,沿新几内亚岛东岸徐徐北上,最终进抵菲律宾;尼米兹指挥的中太平洋战区部队则以第三舰队和海军陆战队为核心,经中太平洋向西南诸岛挺进。倘若对日决战是以轰炸、封锁这样的“间接路线”来进行,陆军将完全沦为配角,这是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绝对无法容忍的;他同样无法接受陆军部队被置于尼米兹的管辖之下。
最终,罗斯福总统在他病逝前最后一次参联会例会(1945年4月3日)上做出裁决:同意陆军提出的战役方案,且不设总司令一职,而是由尼米兹、麦克阿瑟和卡尔·斯帕茨中将分别统率参战的所有海军舰艇(含第七舰队)、陆上部队(含海军陆战队和战术空军)以及战略空军,各自对参联会负责。新编制自冲绳战役结束后开始实施。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