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值得纪念的日子真是一个接着一个。1945年8月11日,朱德连续发布6项命令,八路军开始了正式的对日全面大反攻。就在朱总司令这几项命令中,首次出现了“解放军”这一名称。次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刊登了题为“延安总部命令各路解放军向辽吉热察绥等省挺进”的文章。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对全军的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号开始全面使用。
抗战期间,晋察冀部队进行射击训练,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反攻
中共领导下的大反攻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文 | 白孟宸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8月下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1945年5月20日凌晨,山东省泰安东平县县城中,一队八路军战士在冒着硝烟的残垣断壁间小心地搜索着。突然,他们发现前面一座残破的伙房中有几个负伤的日军靠坐在一起。八路军战士正要准备劝降,刚刚还在苟延残喘的日军竟然困兽犹斗,端起刺刀向八路军战士扑来。八路军战士一面用刺刀将日军逼回房内,一面用日语劝降,日军却无动于衷。最终一位八路军战士爬上房顶,揭开房瓦,连续投下几枚手榴弹,将拒不投降的侵略者全部“报销”了。
1944年的良好开端
1944年,日伪在正面战场上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大规模进攻时,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根据自身情况,发动了一系列局部反攻。在局部反攻作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规模和水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90余万人,并且在攻势作战中加强了部队正规化建设。
当然,1944年局部反攻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日伪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将主要兵力转向正面战场。日方“中国派遣军”根据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将驻守在华北的12军下属5个师团转往平汉路南段,将第11军和第23军的11个师团转往湘桂方向,同时在华北和华中用新组建的14个独立步兵旅团补充各师团调出造成的空白。这样一来,日军感到兵力不足,不得不将部分次要据点完全交给伪军据守,试图集中兵力加强交通线和重要资源开发区的守备。
以当时的华北战场为例,日军原在华北布置了11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日军先后将9个师团的兵力调往大陆交通线和太平洋战场作战。其守备兵力从135个大队减少到75个大队,而且这75个大队基本是新编成的部队。
从1943年开始,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已经开始对部分据点开展围困作战。当时,在根据地内和边沿区有一系列日军据点孤立突出,在我军包围和威慑下,日伪军军心恐惧动摇,因而有利于我军展开歼灭作战。另一方面,在1944年以前,日军仍然不断不计损失地援助被围据点,被围日军也不断出动袭扰我根据地。例如在著名的沁源围攻战中,1943年10月初,日军调集2万兵力对太岳根据地进行扫荡,被围困在沁源城的日军木村大队也蠢蠢欲动。面对日军的挑衅,围困沁源的我决死队1旅第38团1个营和民兵化整为零,打死打伤日军90余人,将敌人一举困死在沁源城西山坡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几个碉堡内。
开始日军还派出士兵试探性地向我军围困阵地渗透,结果成为民兵神枪手的活靶子。于是日军龟缩在堡垒中,试图借助坚固的工事来负隅顽抗。我军则派出神枪手,逼近日军的堡垒和城墙,狙杀哨兵、使用手榴弹和掷弹筒打击爬出工事的日军,甚至派出懂得射箭的民兵用弓箭将宣传单射进日军的工事里。很快,连日军哨兵都不敢露头,找不到打击目标的我军狙击手,只能拿日军碉堡顶上的旗杆做目标,一次次击落日军挂出的膏药旗。
从1944年春到1945年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连续发起五次大的攻势作战,在向河南、湘粤边、苏浙皖边进军同时, 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攻克70余座城市,解放32万平方公里国土,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从游击战向正规战过渡
在1944年局部反攻和随后的大反攻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基层指战员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技战术水平。同时,在抗日根据地坚持生产和斗争的人民军工,在1944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部分根据地形成了较强的弹药、火炸药和平射炮生产能力,为大反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游击作战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最主要的作战形式。但是随着抗日战争战场形势的发展,中共我军的领导层清晰地认识到,最终必须依靠正规战消灭日本侵略者。因此从1944年局部反攻开始,我军在战斗和训练中开始从分散的游击作战向集中相当兵力的正规作战过渡。
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发出了整训指示。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又将从游击战向正规战转变提到了战略任务的高度,要求我军指战员必须在思想上树立正规战的观念,克服游击习气,强调集中统一和密切协同动作,树立全局观念,反对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要求部队进一步发展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攻坚精神,努力提高部队进行正规战的战术、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正规战的能力。
据时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回忆,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大规模练兵运动中,部队经过105天的第一阶段冬季练兵中,步枪射击命中率从练兵开始时的48.5%提高到90.3%,重机枪和轻机枪命中率达到84%和68%,部队的特等射手数量增加到433名。为了在攻击作战中有效打击日军,我军重点加强了手榴弹投弹训练,使基层士兵平均投弹距离从25米增加到40.69米,培养出26名投弹成绩在60米以上的投弹标兵。炮兵部队的技战术水平在训练中也得到很大提升,从行军到放列状态转换时间从15分钟减小到2分40秒,首发命中率一举达到100%。
在大练兵中,我军一方面强调正规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很重视军事民主化,发挥每一名士兵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拼刺训练中,我军从1944年开始引入了正规的苏式和日式拼刺术。但是指战员在每天的练习和作战中,也研究出了几种我军独有的绝招,例如针对日军个头较矮研制的“凌空劈刺”,针对日军拼刺不重视使用枪托而设计的“枪托击打”,还有“迷眼突刺”等,这些技巧在对日寇的作战中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威力。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