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南北议和时的唐绍仪
文丨熊崧策
《国家人文历史》2012年1月上独家稿件
从留美幼童到外交新秀,从内阁总理到一县之长,从满清大员到共和推手,从袁世凯的左右手到孙中山的追随者……唐绍仪的一生可谓多变。然而,在这花样繁多的种种身份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转型中国为实现民主政治奋斗不息的唐绍仪。
少时留美,共和思想在心底扎根
唐绍仪,字少川,1862年1月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湾(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一个富商家庭,今年是他诞辰150周年。唐绍仪的父亲唐巨川是上海颇具实力的茶叶出口商。他的族叔唐廷枢当过怡和洋行的买办,后来在李鸿章麾下办理洋务,经营和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著名企业,深为李鸿章所器重。生长在这样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家庭,唐绍仪的成长之路自然和一般官宦人家的子弟不同。
1874年,随父亲在上海学习外语的唐绍仪(时年12岁)被清政府选中,当时,容闳正为清廷选拔留美幼童,而唐廷枢与容闳是香港马礼逊学校的同窗,唐绍仪顺理成章成了清廷派出的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他学习成绩不错,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
由于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中国留学生被美国人嗤笑为“猪尾巴”,许多人因此剪辫易服,唐绍仪也是其中一员。1881年6月,留美幼童被全部召回,原因是他们迅速融入了美国社会,甚至有些还加入了基督教,这让清政府不能容忍。唐绍仪也在被召回之列,在美国七年,他见识了东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更是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初回国的留学生都要去拜见李鸿章,由李鸿章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安排去处。唐绍仪戴着假辫子跪拜在李鸿章脚下,假辫子不慎滑落,唐惊恐万分,不过李鸿章倒没对他怎么样,安排他到天津海关工作,在大清当公务员,辫子还得重新留起,民主共和只能藏在心底。
1882年11月,李鸿章推荐德国驻天津前领事穆麟德赴朝鲜“襄办”外交及海关事务,李鸿章还向穆麟德推荐了唐绍仪及其他5名留美幼童作为助手。当年12月9日,唐绍仪随穆麟德到达仁川。此后,他在朝鲜一呆就是16年,在这里结交了也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袁世凯。
赶在日本人动手前护送袁世凯离开
当时的朝鲜政坛有两派势力:一派是效忠清朝、墨守成规的事大党;一派是主张联合日本、进行君主立宪改革的开化党。1884年12月4日,汉城邮政局落成,在当晚的落成仪式上,开化党举行宴会款待朝廷大臣,准备藉此将事大党大臣一网打尽,试图通过宫廷政变让朝鲜实现明治维新式的近代化改革,史称“甲申政变”。应邀出席晚宴的穆麟德目睹了政变全过程,并保护了被政变者刺伤的守旧派大臣、禁军大将闵泳翊。唐绍仪闻讯后,立即与人携带武器驾着马车赶到邮政局,护送穆麟德和闵泳翊回到穆麟德的家中,随后又请来美国传教士为闵泳翊疗伤。
当时,袁世凯是驻朝清军实际上的领袖,政变当天他没有去邮政局,第二天一早,他带200兵赶往穆麟德家中,了解政变的情况。在穆宅门口,袁世凯见到一个青年持枪守门、器宇轩昂、不卑不亢。袁世凯连忙勒兵后退,两人互报姓名,袁世凯方知他是唐绍仪。25岁的袁世凯和22岁的唐绍仪相见恨晚,由此订交。12月6日,袁世凯将政变镇压,因功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并时常出入王宫,俨然朝鲜监国。而唐绍仪以候选从九品的资格担任袁世凯公署的西文翻译,虽然是个芝麻官,但却是袁世凯身边最重要的助手。
1891年9月,袁因母亲病重请假回籍,直到1892年5月10日才假满回任。在这期间,经袁世凯推荐,唐绍仪代理袁的职务,长达7个多月,由此可见袁对唐的信任。在袁世凯的保举之下,唐绍仪升官也如同火箭,到1892年已经混到三品衔,仅次于“二品衔补用道”袁世凯,成为甲午战前清政府派往朝鲜的二号人物。
1894年,日本借东学党事件,出兵朝鲜。中国驻朝官署被围,情况十分紧急。由于袁世凯驻朝十余年一直与日本为敌,日本视袁为其扩张势力的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袁世凯向李鸿章发电报请求将自己调回,并提出由“有胆识、无名望”、日本人不太忌讳的唐绍仪代理其职。但报告一直得不到批准,直到7月18日,即中日开战前的一个星期,才收到李鸿章准其内调的电令。而这个消息为日本人所探知,立即密谋刺袁。唐绍仪闻此讯,立即跑至英国使馆,求救于英驻朝公使朱尔典,共同策划了一个救袁方案。当晚,袁世凯改装易服,从使馆后门出走。唐绍仪身配双枪双刀,骑马护送袁世凯到汉江边,登上朱尔典准备的英国兵舰,这时,距离日本人密谋动手的时间只差十几分钟。
日军攻陷汉城后,7月28日,唐绍仪在英国领事的协助下离开汉城,后乘德国船回国,他第一次派驻朝鲜的12年生涯就此惨淡结束。1896年,他被任命为驻朝总领事,成为甲午战后第一个驻扎朝鲜的中国外交官。
仕途顺风顺水,生活西式奢华
在朝鲜大难不死的袁世凯对唐绍仪产生了依赖,1899年他当上山东巡抚,奏请朝廷把唐绍仪调到山东,1901年他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把唐绍仪调到天津海关道任上。此时的唐绍仪经过在朝鲜十多年的历练,无论在山东处理教案,还是和列强谈判收回天津主权,都显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不仅受到袁世凯的特别欣赏,在朝野人士中也享有极高的声誉。1904年,英国侵犯西藏,唐绍仪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大臣赴印度和英国谈判。尽管袁世凯舍不得让唐绍仪离开自己身边,但国家利益面前也不能不忍痛割爱。
在以强硬的姿态成功维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之后,唐绍仪被任命为外务部右侍郎,还取代盛宣怀接任了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到1904年11月7日,唐绍仪转任邮传部左侍郎、兼署外务部右侍郎及会办税务大臣,集外交、铁路、电政、税务各种办事权于一身。
头上的顶子越来越红,脑后的辫子越留越长,在体制内顺风顺水的唐绍仪也不免骄奢淫逸起来,早先对民主宪政的钦慕早已不知踪影。他喜欢讲排场,爱交游,吃穿用度尽显西洋式的奢华,传说他雪茄都是论根拿黄金换,每顿饭必杀双鸡双鸭,取它们的肉汁来烹调食物,而把骨肉抛弃。他“每日四餐,每餐十金”,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但他对邮传部的司员们却非常刻薄,又是裁员又是减薪。邮传部是个肥衙门,管着全国路政,唐绍仪任用自己的亲信兼老乡广东三水人梁士诒主持路政,此后梁士诒逐渐打造了一个在民国初年极有影响力的金融、政治集团——交通系,算起来,唐绍仪该是开山祖师。据当时官员的举报,唐绍仪的手下不是他老乡就是行了贿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唐绍仪的宦途,谁让人家后台是袁世凯?
好景不长,1909年初,载沣借口袁世凯患足疾,行路不便,将袁开缺回籍,然后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老套路:奉天巡抚唐绍仪第一个“下课”,拉开了袁派人物纷纷倒台的序幕,跟着的就是赵秉钧、徐世昌。此后,唐绍仪大部分赋闲在家。
孙中山与唐绍仪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