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民国总理唐绍仪:从袁世凯拥趸到反帝斗士

2015-08-11 09:24:22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代表清廷与共和派谈判,支持共和

  1911年10月,武昌军兴,紧接着袁世凯复出,11月,南北议和被提上日程。沪军都督陈其美请出了在上海赋闲的老牌外交家伍廷芳,12月5日,伍廷芳被任命为议和全权代表。袁世凯这边,自己信任且能够得上伍廷芳量级的只有唐绍仪,伍、唐二人都是广东人,一个留英一个留美,都有驻外使节的经历,都当过清朝的二品官,都是弱国外交中为数不多的“谈判专家”。

  12月8日,唐绍仪作为袁世凯的和谈全权代表登上了从北京到汉口的火车。出发前,袁世凯交代唐:“应避免战争,恢复秩序为原则,旨在避免国家分裂。至于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

  唐绍仪接到这个差事的表现,用袁世凯的谋士杨士琦的说法是“兴高采烈”。在火车上,唐绍仪脑海深处那颗沉睡了30年的民主共和种子忽然发芽了,他第二次剪去了辫子,换上了久违的西服。从12月18日到31日,唐绍仪和伍廷芳共进行了五次谈判,涉及停战、政体、国民会议和清室优待条件等重大问题。然而,人们想象中两位谈判高手剑拔弩张、面红耳赤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谈判的核心问题实际是中国该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伍廷芳在第二次会议上明确表示:“民军主张共和立宪”。代表大清的唐绍仪此时完全没理会袁世凯交代的方针:“共和立宪,我等由北京来者,无反对之意向。”为了让伍廷芳容易理解自己这种出人意料的态度,唐绍仪还解释了一下:“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因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在唐绍仪看来,现在谈的不是要不要共和,而是怎样和平达到共和。当时有人评价,唐绍仪“名为清廷代表,实则事事为革命军设计。”

  然而,孙中山的回国给谈判带来了变数,独立各省成立了临时政府,共举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袁对南方提出的如他“赞成共和,当举为大总统”的许诺产生了怀疑,一怒之下,宣布之前唐绍仪与伍廷芳议定的条款一律不算数。唐绍仪辞职,袁世凯批准,自己靠电报和伍廷芳谈判。唐绍仪被撤去议和代表资格后,并未立即被调返北京。袁世凯扬言“直接电商”,实际仍由唐绍仪经办。袁世凯只是通过撤掉唐绍仪给南方以压力,在最终得到孙中山让位的许诺之下,南北议和最终形成的清帝退位、举袁为大总统的结局,实际仍是唐、伍协议中的本质内容。

  然而,袁世凯和唐绍仪二十多年的感情就此出现了裂痕,唐在谈判期间屁股坐在革命党一边,多少让袁世凯心里不舒服。

  为孙中山和袁世凯共同信任

  谈判期间,在伍廷芳的介绍下,唐绍仪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相识。一次,唐绍仪和伍廷芳去南京拜访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请二人吃饭。当时总统府工作人员膳食每餐3元左右的菜式,而大总统却是4角钱左右的豆腐、豆芽、猪血、青菜之类,食不厌精的唐绍仪这次真正没有地方下筷子了,只好对伍廷芳说:“今天刚好是我吃斋日,总统怎么知道?”不过,孙中山等人身上的新气象也让他折服不已。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谁来当总理南北双方又争执不下,同盟会认为总理必须是同盟会员,袁世凯坚决不允。赵凤昌遂建议,这个总理应该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能为孙中山和袁世凯共同信任,唐绍仪最合适,不妨让唐加入同盟会。袁世凯对老搭档做总理没意见,论私交、论才华、论与南方的关系都非唐莫属。3月13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唐绍仪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成为中华民国开国总理,朝鲜时的那对好哥俩双双登上中国权力的巅峰。

  3月18日唐南下组阁,26日,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主盟,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29日参议院通过各部总长任命,一个总理加九个部长半数同盟会会员,因此这个内阁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QQ截图20150811092802.png

  1912年3月,唐绍仪内阁部分阁员合影。前排从右至左:内阁总理唐绍仪,代理外交总长胡惟德、海军总长刘冠雄、工商次长王正廷、教育总长蔡元培。后排从右至左: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祖、司法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段祺瑞、交通总长施肇基、农林总长宋教仁

  袁世凯独断,好哥们分道扬镳

  4月底,唐绍仪带领着阁员回到北京。袁世凯发现,唐绍仪越来越不像自己认识的那个唐绍仪了,按照袁世凯的想法,现在唐这个内阁总理就是自己的幕僚长而已,唐绍仪应该和原来一样,是自己的下属,对自己惟命是从。可唐绍仪不这么想,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府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内阁代总统向国会负责,总统任免文武官吏、发布法律、命令等, 须有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对总统府的决定,唐绍仪认为不可行的即行驳回,有时甚至为某一问题和袁争得面红耳赤。以至于唐每到总统府,袁世凯的侍从官们议论纷纷:“唐总理又来欺负我们总统了。”袁对唐的言行大为愤怒,竟怀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 有独树一帜之意”。 他多次暗示唐绍仪“有所为,有所不为”,劝唐退出同盟会。唐斩钉截铁地回敬说:“宁愿不当总理,断不牺牲党性。”袁世凯酸溜溜地对唐说:“少川,我老了,你来当总统吧!”

  袁世凯哪能容忍唐绍仪把自己供在上面当个“虚君”,他唆使陆军总长段祺瑞、内务总长赵秉钧不出席国务会议,常常不经过唐而直接插手部务,将唐架空,使唐陷入非常尴尬的地步。而对唐绍仪打击最大的一件事是直隶都督的人选问题。

  当时直隶谘议局选举了和革命党更为接近的王芝祥为都督,唐绍仪曾请示袁世凯,袁口头同意。唐发电报让王芝祥北上就任。而在袁世凯心目中,直隶都督相当于当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如此心腹之地怎能交给一个亲同盟会的人?当王芝祥到京后,袁世凯手下的直隶军人通电反对王任都督,袁世凯借此拒绝委任,发布改派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向袁世凯指出,不应自食前言,背弃直隶谘议局的决议,失信于王芝祥,并表示不服袁的新任命。袁世凯悍然绕过唐绍仪,将命令直接下达王芝祥。这个王芝祥也不争气,带着袁世凯给的一笔钱,拿着没有总理副署的命令跑到南京上任去了。

  唐绍仪出于对直隶谘议局决议和《临时约法》副署权的责任心,强烈抗议袁世凯独断专横,于6月15日不辞而别,出走天津,宋教仁、蔡元培等同盟会阁员也相继辞职,唐内阁倒台,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在职工作的时间不过50天。

  将近三十年的关系即将毁于一旦,袁世凯心中有所不忍,派梁士诒和段祺瑞到天津挽留。唐绍仪也动了感情:“我和项城的交谊,君最深知,公谊私情我本不该挂冠而去。可观察今之中国,欲求一和平统一局面,非项城不可,欲求治理中国,则非项城坦诚和革命党和衷共济不可。从我南下和谈到就任内阁总理,遇事多有掣肘,处在项城和革命党之间,我进退不能自如。今天我与项城分手,恩怨皆了,我也不想再做夹缝中人,免得将来焦头烂额。”然后他又决绝地说:“若要留我,只好用棺材来罢。”

  6月27日,袁世凯批准了唐绍仪的辞呈,好哥们就此一刀两断、分道扬镳。

  前总理回到家乡当县长

  离开政坛后的唐绍仪在上海开保险公司,对民主共和的坚持毫不动摇,也不放弃对袁世凯称帝野心的追打。1915年8月,筹安会正为袁称帝鸣锣开道之时,唐绍仪则联合蔡元培等发电向袁提出严重警告:“立即取消帝制野心, 并辞职以谢天下。”电报送到中南海,袁世凯气得直打嗝,坐在那里半天没说出话来,他对唐绍仪讽刺意味浓厚地称呼自己“慰亭先生”久久不能释怀,说蔡元培、汪精卫这么叫也就罢了,唐绍仪数十年老友,也这么称呼,怎么受得了。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唐绍仪发电报劝袁退位,以谢国人,说袁:“廉耻道丧,为自来中外历史所无。”当年6月6日,袁世凯在骂声中病死。

  没有了袁世凯,唐绍仪在政坛再也没获得过有实权的职务,由于资历老、名气大,大多数时间,他都被各路政府请出来当点缀。他追随孙中山,虽然在具体政见上有所不同,但没有反目成仇,私交不错。

  1929年4月,唐绍仪竟然跑到自己家乡中山县当起县长来。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唐绍仪做起七品官倒也有板有眼。在家乡任职期间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经常微服私访,有“布衣县长”之称。县城街道修好之后,下水道的井盖经常被盗,他下令在每个井盖上都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的字样,很快就杜绝了井盖被盗的现象。唐绍仪还四处化缘,筹措资金,修马路,建医院,兴学校,为家乡父老办了不少实事。他还把自家的花园“小玲珑山馆”改名为“共乐园”,充作城市公园,并在花园石门上亲书楹联一副:“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1934年10月,他被军阀陈济棠排挤,赴上海居住。

QQ截图20150811092813.png

  唐绍仪(箭头所指)在任职中山县期间与乡亲们在龙潭口野炊

  惨死军统斧下,晚节不堕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唐绍仪将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没有西撤,仍留居在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由于他的政治声望引起敌伪的注意,故被视为“以华制华”傀儡的最佳猎物。1938年1月16日,日本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对华声明,公开声称要在中国建立与之合作的“新政权”。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还组织了一个对华特别委员会,负责做唐绍仪、吴佩孚的工作,这就是“南唐北吴”计划。

  之后,土肥原贤二和汉奸温宗尧等频繁往来于唐府。于是当时上海、广州等地盛传日敌拟利用唐绍仪组织华中伪政府,因而广州抗敌后援会于1938年3月上旬去电唐绍仪,请其南归,唐不予答复。到了3月19日,广州市各社会团体电催唐绍仪南归,电文说:“请公善保晚节,否则自堕名誉,遗臭万年”,并汇去旅费2万元。唐仍置之不理,旅费也不肯收。唐绍仪这种暧昧态度不能不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

  1938年9月30日9时许,唐绍仪在家中遇刺,下午四时死于广慈医院。10月5日,国民政府即下令褒扬唐绍仪,拨给治丧费五千元,并将生平事迹存放国史馆。而关于刺杀唐绍仪的凶手,一时间也有了好几种传言。

  唐被刺的第二天,军统特务即在第55号情报中报告说:“唐氏自日本欲利用其组织伪统一政府以来,均被其先后拒绝,唯日本始终未予放弃。”但军统早在1月28日就得到一条情报,说唐绍仪一等到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溃败到一定程度,即与日军议和。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到了9月,武汉在日军三面包围下岌岌可危。战场形势和情报结合起来,军统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决定刺杀唐绍仪,预防“万一”。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军委会电》以及戴笠的得意部下沈醉回忆:刺杀唐绍仪的刺客名为谢志磐,蓝衣社骨干,他的哥哥是军统大特务谢力公。谢唐两家有亲戚关系,所以谢得以常到唐家搜集情报。

  9月30日一早,谢志磐和两名假扮古董商的特务来到唐府,其中一名是戴笠手下四大杀手之一的赵理君。唐绍仪喜好收藏古董,且极富鉴赏力,故经常有古董商人来往。唐绍仪会见谢志磐时,旁边有一仆人在场,唐看了古玩之后,面露不悦之色,说只买两件,让仆人上楼拿钱。仆人走后,谢志磐从一个花瓶中拿出一把精钢小斧,照准唐绍仪后脑劈下,唐绍仪未出一声倒在地上。随后谢志磐等人出客厅,还回身向客厅内鞠躬:“请唐总理留步,告辞了。”等仆人再回来时,唐绍仪脑浆、鲜血流了一大片在地毯上,仅仅腿还在抽搐。此时,凶手已乘车逃走。

  堂堂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就这么死在了自己人手下,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人们略感释怀的是,无论是言论也好、行动也好,都找不到他投降日本做汉奸的证据。凭借着他一生维护国家主权、缔造中华民国、践履民主共和的功勋,唐绍仪无愧于青史留名。

责编:许兰

关键词:唐绍仪,袁世凯,朱尔典,责任内阁制,赵凤昌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