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泳三类地点最易遇险
每年夏天因野泳导致的意外事故频发。尤其时值暑假,未成年人溺水事件更是频频出现。
郊外游玩,遇到河流、水库、深潭、海滩,优美的景致和清澈的水质都会吸引不少人一时兴起投身其中。但这些未开发的地方往往水情复杂莫测,救援也不完善,安全风险极大。
最容易发生溺水的野泳地点:一是水流湍急的江河,水里暗流较多,一不小心就被卷进去;二是水库、池塘、深潭,由于水深不可测、水草丰富,容易发生意外;三是未开发的野海,往往有尖利的石头、未标注的暗礁等,大家对潮汐周期不熟悉,如果再遇上风浪,那危险性就更大了。
调查显示,多数遭遇不测的溺水者都会游泳,但发生意外后往往急于呼救,加上紧张、体力消耗过度,出现腿脚抽筋、呼吸困难,最终导致溺亡。因此,假如遭遇意外,最重要的是冷静,不要急于呼救,以免口鼻进水发生窒息,应尽量让口鼻浮出水面。
体力不支时,可采取仰漂,即面朝天空方向,四肢放松,节省体力。若出现腿脚抽筋,可先吸一口气,仰浮在水面上,用抽筋对侧的手握住抽筋的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将同侧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让腿伸直。
如果被水草缠住,切不可踩水或手脚乱动,而要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像脱袜子那样把水草撸下来。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 陶白江、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高兴强)(记者 王宁 莫鹏)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