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全面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攻坚期,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这些特征和问题将决定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宏观经济运行的轨迹。今天就请大家随思响哥来看看,2015年宏观经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风险。
未来,有效需求不足和局部问题的恶化随时可能触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值得警示性的风险在于:一是,名义GDP增速仅为5.6%;二是,GDP平减指数持续两个季度为负;三是,包括东三省在内的局部区域名义GDP增速为负,财政增速为负;四是,包括钢铁在内的部分行业大面积亏损。
导致这种超预期状况的出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还流于表象,使很多战略和政策定位出现系统性的偏误。这集中表现在:
1
过于将经济下滑的因素归结到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工业化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中长期趋势性因素之上,认为中国经济下滑是潜在增速下滑的产物,因此在政策定位上过分采取自然主义,认为只要保持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国经济将会自然地向一个先验的潜在水平逼近,自然地由高速增长回归到中高速。这种取向从根本上忽视了中长期的趋势变化在本质上依然是短期的叠加的产物,潜在增速的变化不仅与人口等参数有关,更与我们短期失业的控制、投资领域的选择、有效需求水平的调控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持续的短期需求不足将自动创造中长期供给的下滑”,即萨伊定律逆否命题,该一个与短期因素无关的、先验的标杆。2008-2012年和2012-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就是两个在过度能动主义和无为主义之间摇摆的案列。这6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过度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滑和结构性改革转变,其结果是,宏观经济政策完全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反而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
2
低估了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政治版图的重构和社会改革的重启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从而高估了传统框架中的各类政策工具的效果。事实上,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微刺激”常态化,但其效果却处于强烈的递减区域,地方政府在政治新常态的作用下庸政、懒政和怠政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增长的传统发动机基本熄火,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失去了抓手。
3
低估了中国在大转型中的区域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平均用力反而导致宏观经济在结构性和区域性张力之中出现整体性问题,局部坍陷带来强烈的“连带效应”。宏观管理中的短板决定的“木桶效应”在目前已经强烈出现。
4
过度强调了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特色,把很多问题简单归结到中国的一些特色性因素之上,例如中国人口问题、中国的信贷问题、中国阶段问题等因素之上。但事实上从世界视野来看,很多中国变化都是世界变化的一部分,都与世界变化具有一致性。这种认识就很可能忽视世界经济周期、技术周期、债务周期以及不平衡等结构问题调整的规律,一味从中国特色出发,导致很多调整出现南辕北辙。
延伸阅读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六大特征
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全面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攻坚期,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这些特征和问题将决定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宏观经济运行的轨迹。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