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古代帝王出巡前,都要做哪些准备?行头、排场又有何讲究?今日,《国家人文历史》发表文章《皇帝的家底:国运支撑的出行排场》,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宫廷仪卫的生活。全文如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入跸图》局部,描绘皇帝回宫,盛大仪仗阵容。图中为天子乘坐的玉辂,圆顶方舆,象征天圆地方,用象牵曳
根据清人笔记的记载,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外出巡视,但是侍卫们一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有些生气,顺口吟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是《论语》中孔子责备冉有、季路的一句话,意思是猛兽从笼槛中逃出,宝物在匣子里毁坏,是谁的责任呢?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批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乾隆身旁的官员均为满人,不知朱熹的这句批语,因此全都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这时銮仪卫的侍卫和珅应声接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又懂四书五经,于是大喜,一路详加询问,和珅奏对颇能称旨,于是被任命为总管仪仗,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这段典故不仅披露了和珅的发家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仪卫的特殊地位。“文谓之仪,武谓之卫”,周朝时期就以“虎贲”充当保卫王宫的卫士和周王出行时的仪仗随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一套庞大的仪仗制度,后来为汉朝所继承,并称之为“卤簿”。“卤”指君主出行时卫士所执的甲楯,其排列先后顺序记录在簿册上,“卤簿”因此而得名。
《乾隆南巡图》(局部),清代徐扬等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描绘乾隆皇帝南巡出北京正阳门的盛大场面,以及前门的繁华街市
华丽的出行座驾
随着古代皇权的不断加强,仪卫制度也逐渐严格、细密,而且地位也不断提升。像明代赫赫有名的心腹特务组织锦衣卫,就是从皇帝身旁负责仪仗的仪銮司发展而来的。清朝入关以后,其宫廷仪卫制度参用宋明以来的旧制,比前朝有所减省。比如北宋皇帝南郊祀天的大驾卤簿多达20061人,到南宋虽然号称“仪仗尤简”,大驾卤簿也多达15050人;而清朝初年皇太极的仪仗只有270人,到大加铺张的乾隆年间,规模最大的大驾卤簿也只有2114人。
清朝入关后,将皇帝卤簿分为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三种等级,乾隆十三年更名为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和骑驾卤簿。法驾卤簿用于大祀、中祀和宫中朝会典礼,銮驾卤簿用于行幸皇城内,骑驾卤簿用于巡幸外地及大阅。三者合起来称为大驾卤簿,只用于在天坛举行的三种规格最高的祭祀——冬至祀天,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常雩(祈雨)。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皇朝礼器图式》和国家博物馆藏《南郊大驾卤簿图卷》等清朝绘卷中,可以看到清代皇帝卤簿的完整样貌。其中包括辂、辇、舆、旌旗、幡幢、伞扇、乐器、兵仗,以及皇帝所用的金交椅、金香炉、金唾壶等物品,总的器物多达660多件。
辂(lù)是天子乘坐的大车,圆顶方舆,象征天圆地方。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的车辂分为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五种,用马或象牵曳,用于不同的场合,车后悬挂的旗帜则分别称为“太常”“大旂” “大赤” “大白” “大麾”。天子五辂之制沿用了数千年,车身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豪华繁缛,到宋朝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辂车只有一对车轮,所有重量都压到车轴上,一方面车身难以平衡,需要人在后面用绳子牵曳;另一方面车轴也难以承受车体的重量。宋仁宗时期制造一辆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但乘坐时动摇不定,于是弃用。宋神宗时又造一辆玉辂,“尤极工巧”,但竟然被一根坠木压碎,于是只好继续沿用唐高宗显庆年间传下来的“显庆辂”。
元朝继承宋制,皇帝卤簿中仍然有五辂,但到明朝初年被提倡俭省的朱元璋废止。清初继承明朝制度,皇帝卤簿中只有大辂、玉辂,到乾隆十三年才恢复了“天子五辂”的旧制。在举行大朝会时,五辂陈列于午门之外;在皇帝去天坛举行祀天、祈谷等典礼时,则陈列于前门外大街的左右两侧,位于卤簿行列的最前端。如今在故宫中还保存有清代玉辂的实物。此外清代皇帝仪仗中还有玉辇、金辇、礼舆、步舆。辇是用人拉着走的车子(明清也出现了用马拉的大马辇、小马辇),舆则是多人抬的敞轿。皇后仪仗中有凤舆和凤车,皇贵妃则有翟舆、翟车,都是轿箱式的两轮车。但这些也是陈设用的礼仪之物,后妃平日很少乘用。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