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皇帝的家底:国运支撑的出行排场

2015-08-03 15:20:15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1438586527420844.jpg

  康熙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锦大阅甲

  陈设乐器的是校尉而不是乐工

  清朝皇帝卤簿中的旗、幡、幢、伞、扇基本上沿用明朝仪仗的种类。旗的图案有龙凤、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日月五星、五岳、四渎(江河淮济)、瑞禽、瑞兽、风云雷雨、二十八宿等,与明朝不同的是增加了代表八旗的骁骑纛(dào,即大旗)、前锋纛和护军纛。幡的大致外形是一根长杆,面伸出龙头,下挑垂缎。幢则是龙头下面悬挂圆筒状的彩纱,底垂流苏。清代幡幢的种类有信幡、绛引幡、豹尾幡、龙头竿幡、羽葆幢、青龙幢、白虎幢等等,取消了明朝的传教幡、告止幡。

  在清朝皇帝卤簿仪仗中,还有金香炉、金香盒、金唾壶、金盥盆、金水瓶(一对),以及金交椅和金马杌,俗称“金八件”。这八样物品原本均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宋朝至元朝时期陆续被纳入皇帝仪仗当中。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金交椅,即古代所称的“胡床”、“交床”。由于交椅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常在行军、打猎时供地位高者坐用,因此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清朝皇帝的金交椅并非用纯金做成,而是用金丝楠木制作,外面髹以金漆,雕有龙纹云草。马杌则是上下马时踩踏用的方凳,古代也是地位高的人才能使用。目前在故宫藏品中存有光绪皇帝大婚时打造的“金八件”。清代皇后和太后仪仗中也有“金八件”,装饰凤纹;贵妃、妃嫔彩仗中的“八件”则为银质镀金,饰有翟(雉鸡)纹。

  皇帝所用的伞盖有九龙曲盖、翠华盖、紫芝盖、五色龙盖、五色花盖、方伞等种类,扇子则有寿扇、双龙扇、单龙扇、孔雀扇、雉尾扇等名色。康熙、乾隆全盛时期打造了多副皇帝仪仗,其中的伞面、扇面都用锦缎等昂贵丝织品制成(比明代皇帝仪仗使用的绢、罗高级),并且辅以绣金、绡金等工艺,制作极其考究。伞顶龙头等金属部件的塌金活则由内务府造办处来完成,以保证其质量。

  在反映清代郊祀仪仗的《大驾卤簿图卷》中,可以看到在天子五辂的后面排列有两行乐器,包括大铜角、小铜角、蒙古角、金钲、画角、云锣、铜钹、铜点、龙鼓、铜鼓等等。这些乐器统称为“铙歌乐”,大多为古代行军打仗时用于传达军令的金鼓、号角之类,而且并不演奏,只是起到增强皇帝出巡队伍警严气势的作用。负责陈设摆放这些乐器的也是銮仪卫的校尉,而非乐工。

1438586540446095.jpg

  土尔扈特腰刀,明末,通长8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回归祖国,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仪仗兵器没有实战用途

  排列于乐器后面的是兵仗,包括御仗、吾杖、立瓜、卧瓜、星、钺、殳(shū)、戟、豹尾枪、弓矢、仪刀等等。就像卤簿中的乐器“设而不奏”一样,这些兵器也都是属于有上千年传统的礼仪之物,没有实战用途。吾杖就是朱漆木棍、两头贴金,与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些相似。仪刀是用木头雕刻的假刀,外贴银皮,装饰金龙纹。钺是类似斧而稍大的兵器,元代以前用铁铸造,表面镀金,明代改为木头雕刻,外面贴金,后来也被清朝继承下来。

  清朝兵仗中的“星”在明以前称“骨朵”,木杆上接一个圆坨。卧瓜和立瓜类似古代兵器中的锤,也都是用木头雕刻的,外面涂以黄金。殳是有楞的木棍,也叫戟柄。顾名思义,在殳的顶端装上矛戈合一的戟头,就变成了戟。但是像其他兵器一样,皇帝仪仗中的戟头也是木头做的。从用途上说,这些兵器除了增强队伍威严肃杀的气氛外,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只能当棍子用。真正有战斗力的兵器只有弓矢,而在仪仗队伍中佩弓矢的都是侍卫亲军。当然了,在大驾卤簿中还有前锋统领、护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官员,由他们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太后、皇后、皇贵妃去世后,其生前所用的全套仪仗都要焚化。比如乾隆去世一个月后,即焚化大驾卤簿一套,九个月后焚化法驾卤簿一套,一年后焚化骑驾卤簿一套。继位的皇帝要重新打造卤簿。但是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清朝国力由盛转衰,财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如此庞大的仪仗规格,于是一方面减少使用仪仗的场合和人数,一方面降低仪仗规格。从咸丰时起,过去仪仗中用黄金或银镀金制作的物件,包括“金八件”,全都改为黄铜镀金或黄铜制作,铁镀金的部件则改成铁镀银。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维护,到光绪年间清宫库存的仪仗仍然变得残破不堪,一些用丝织品制作的仪仗伞扇全都被蛀蚀败烂,“仅撑持空架而已”。(阎京生)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卤簿,仪仗,铜角,銮仪卫,交床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