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揭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抗战指挥中枢

2015-08-03 10:12:38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QQ截图20150803101126.png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印制的抗战海报

  文 |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7月上独家稿件

  1935年,蒋介石坐镇峨眉山指挥“剿共”。据说,当年蒋介石在峨眉山住下后,常与山上高僧交流,亦曾向高僧求得一签,签语是“胜则重(庆),败则(台)湾”。

  虽然现在无法证实这则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之真伪,但有人却对与蒋介石半生渊源最密切的两个地方总结为“生不离川,死不离湾”。随着国民政府移师重庆,川渝之重要性更为凸显,在蒋介石的若干个兼职中,其中就有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职。虽然蒋介石一生任职无数,但亲自兼任地方省政府主席,恐怕并不多见。要论起头衔,蒋既做过国民党总裁,也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但他最看重的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位,即被称为“蒋委员长”。

  抗御外侮,整理军事

  军事委员会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最初成立于1925年在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后。1925年7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个《军事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以党建军”、“以党治军”的原则,规定军委会“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与监督,管理统帅国民政府所辖境内陆海军、航空队及一切关于军事各机关”。但抗战前的军委会多采委员集体领导制。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完成,依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央建制转入“训政时期”,军委会被裁撤,其一切事宜分别移交军政部、参谋本部、军事参议院、训练总监部办理。

QQ截图20150803101157.png

  1938年,湖北汉口,时任军委会副参谋长的白崇禧(指图者)在军事会议中向与会军官解释武汉会战的相关部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实现全国军令的统一,恢复军事委员会又被提上日程。不久,“一·二八”战事波及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洛阳,1932年2月6日,军事委员会在洛阳重新成立。3月5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大纲》明确了设立军委会的目的在于“抗御外侮,整理军事,候抗日军事终了,即撤销之”。并规定军委会直隶于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蒋介石为军委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此后,蒋介石便以“蒋委员长”的名义指挥全国军队,并在重要地点如南昌、武汉、重庆、北平、西安、成都、广州等地设置委员长行营(辕)进行指挥。

  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虽明确规定:本会设立的目的在于“抗御外侮,整理军事”,实际上至抗战前夕,军委会的精力主要用于“围剿”红军和消除异己。直到1935年下半年,蒋介石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攘外”上,着手“整理军事”,作抵抗“外侮”的准备。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不尽一致,各地方实力派或消极对待,或坚决反对,福建和两广更以“事变”的形式一度与蒋形成军事对抗,从而使军委会的统帅地位大打折扣。

  机构庞大,指挥欠灵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非常时期所需”,国家权力需要高度集中。正是利用这个特殊的环境,蒋介石将党政军三权集于一身,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独裁及其权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抗战时期就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部门。它名义上直属于国民政府,实际上权力比国民政府要大得多。

  八一三事变的前一天,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并授权军事委员会对党政军实行统一指挥。8月2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授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组织大本营,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后因“蒋公不许可,谓未经宣战不必另设名目”,大本营之议取消,改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并授权委员长对于党政的统一指挥权。

  从8月起,蒋介石着手改组军事委员会。将原军委会扩大为第一部(作战),第二部(政略),第三部(国防工业),第四部(国防经济),第五部(国际宣传),第六部(民众组训),后方勤务部,卫生勤务部,国家动员设计委员会等机构。10月,又增设军法执行总监及农产、工矿、贸易三个调整委员会,并于此三个调整委员会之下设水陆运输办事处。这样,军事委员会就不仅是一个军事机关,而且管辖到政治、经济、司法各方面。11月,军委会机构进行调整,将中央党部的组织、宣传、训练三部暂归军委会指挥。军委会第二部取消,其职权和总动员有关的事项则归入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办理。第五部取消,其职权归中央宣传部。第六部与中央组织部、中央训练部合并。于是,中央党部的工作系统也纳入了军事委员会,达到党政军一元化的目的。

  然而,由于机构庞大,指挥欠灵活, 1938年1 月,军委会再次进行调整,将军事与政治、党务各回复其原有系统。同年1 月17日修正公布军事委员会为战时最高统帅组织系统,军委会直隶国民政府,设委员长(蒋介石)一人,由正副参谋总长(正:何应钦、副:白崇禧)、军令部(徐永昌)、军政部(何应钦兼)、军训部(白崇禧兼)、政治部(陈诚)等部长及军事参议院院长为当然委员,委员中还包括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陈绍宽、程潜、李济深。根据《大纲》规定,委员长“统帅全国陆海空军,并指挥全民负国防之责”,“各委员襄赞委员长筹划国防用兵大计”;“参谋总长为委员长的幕僚长,指导本会各部、会、厅,襄助委员长处理一切事务。”

  与抗战前相比,调整后的军事委员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权加重了。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取消了常委,只设委员长1人,由陆海空军大元帅蒋介石兼任,负国防全责。军事委员会委员赞襄委员长筹议国防军事事项,而非此前的共同议事关系。其次,军事委员会的地位提高了。战前军事委员会虽享有与五院平等的地位,但其职能与机构是很有限度的,只有为执行其正常军事职责参议所需的机构。而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和军事参议院等虽受它监督,却是单独组织,不受其直接辖制,军政部则为行政院的一个部门。但抗日战争爆发后,军事委员会之下组织了几大行政部门,包括有军令部、政训部、政治部,其机构较之国民政府其他直属机关都庞大。此后虽经过调整,但军事委员会仍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这样,国家权力逐步向军事委员会集中,也就是蒋介石个人权力的日益集中。

  改组后的军委会成为真正的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和最高统帅部。同时,与战区—集团军—第一线军、师的指挥系统相呼应,作为军委会委员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程潜均兼任各战区司令长官,从而使军令得以及时传达和贯彻,有利于集中统一指挥。经过改组,就指挥体系而言,军委会实现了由平时到战时领导体制的转变,基本上适应了战争的需要。比如在徐州会战前,为树立战时军纪,保证战区间中央命令得以彻底贯彻,蒋介石特在开封召集军事会议,出席者皆为第一、五两战区军长以上之人员,会议期间将违令撤退的韩复榘拿办。台儿庄大捷之后,白崇禧将之归为“全赖最高统帅之贤明领导,将能战之兵迅速调至战场与敌消耗,以及李长官之能用兵与各军将士之能听命”。这种战时权力的集中无论是对统筹全局,还是保证对军队的控制上都是必要的,不过这也非常考验最高指挥官的指挥艺术。

QQ截图20150803101210.png

  台儿庄大战期间,李宗仁正在看《良友》画报,这一期的封面照片正是他本人

  李宗仁就认为,抗战时期军事指挥系统的最大缺点,即为蒋介石的越级亲自指挥。“抗战时他常直接指挥最前线的师长,内战时期甚至直接指挥至团长。”指挥的方法为直接打电话或拍电报,故往往中央主管军令和作战的部门以及战区司令长官、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均一无所知,事后方由侍从室主任通知军令部。这使得中央作战部门和前线高级指挥官严重脱节,小则引起误会,大则误事。例如1937年在晋北进行的忻口会战前夕,归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管辖、驻扎于万寿山的部队在作调防时,由阎锡山“转下之命令早发迟到”,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径下之命令迟发早到”,使得该部队不知所措,几乎错移位置。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作战正紧张时,蒋介石一个电话将军队调乱,薛岳一时无法补救,被打得大败,失了长沙。薛岳在一气之下竟擅自将部队撤至江西,气愤地说:“跑远一点,他(指蒋)电话便打不通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失陷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宣布为战时首都,但1937年12月5日,蒋介石把抗战最高统帅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在武昌,他本人坐镇武汉,指挥武汉大会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在武汉的机构和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才移驻重庆。

  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决定仿效美国,撤销军事委员会另成立国防部。1946年5月30日,国防最高委员会议决,裁撤军委会及所属一切机构。6月1日,国民政府国防部在南京正式成立。作为战时领导体制的军委会即被废除。南京国民政府以军委会作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部的时代从此结束。

责编:许兰

关键词:委员会委员长,战时军纪,后方勤务,1941年,中统局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