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 > 新闻 > 金台头条 >  > 正文

组图:最后一个电报窗口    (1/10)

查看原图 2015-07-29 09:26:38来源:国际金融报
组图:最后一个电报窗口
红色电报单发往国际,绿色电报单发往国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图集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祝母亲身体……”

  7月上旬,刘玉平(化名)来到位于上海延安东路1122号的电信大楼,给妈妈发一封电报。

  “以前,发电报太贵,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绝不用两个字表达。”刘玉平没有咬文嚼字,但是填写电报单时格外认真,填好后,将电报递给营业员,等待审核、缴费、拿回执。

  这里是上海最后一个电报窗口。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地区国内电报交换量500份,大部分发报者是公司(电报,作为一种文本,具备法律效力)。

  “7月第一周共发出了近20封电报。”据营业员介绍,“这相当于以往两个月的发报量,有些是怀旧的中老年人,还有些是尝鲜的年轻人。”

  “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27年后,电报传入中国。最为鼎盛的1988年,国内电报交换量曾达到4497.83万份,如今,手机、互联网普及,很多年轻人对电报闻所未闻。也许在未来某一天,电报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作为一种通信方式,见证了太多伟大时刻。

(责编:邢若宸)
分享到:  

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文史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德国荷兰云南红色投资中原书画丝路潇湘西博品牌健康八桂鲁东成渝赣鄱天山钱江食品旅游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