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江西日本陆军机场,日军少年航空兵登上一架九八式轻型轰炸机
文丨白孟宸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8月上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申请授权,否则将按《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处理
1944年6月28日上午,在怒江西岸,横断山脉南麓的松山战场上,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龟缩在松山阵地上的日军,争先恐后向避弹所跑去。而山下中国的士兵,却并不惊慌,大家翘首以盼,准备观赏中美空军对松山发动轰炸。看着天空中6个逐渐增大的黑点,有些中国士兵竟然开始抱怨:“怎么今天才派这么几架轰炸机,前几天可是好几十架啊?”随着这些飞机逐渐接近松山,有些眼尖的战士竟然发现,天空中的飞机机翼上绘着红色的膏药。“日本飞机!”空袭警报几乎同时在松山周围响起。
实际上,从6月4日中国军队正式发起松山战役开始,日本飞机还从来没有光临过松山。而中美空军,尤其是美军的轰炸机,隔三岔五就会到日军阵地上空“下蛋”。久而久之,双方几乎都要将日军飞机遗忘了。但就在6月28日,日本陆航第204飞行战队,派出了10架飞机,试图强行突破中美空军的空中防线。此时日军已经基本不考虑对松山周边中国军队发动轰炸,而是转而将战机仅有的载重量,全部用来挂载补给物资,对重围之中的松山阵地,进行空投补给。由于中美空军拥有明显的优势,日军第204飞行战队的10架日机仅有6架侥幸飞抵松山,投下的大部分弹药都落在了中国军队阵地上。但是,重围之中的日军却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强打精神,准备一直坚守到臆想中援兵到来的那一天。
1938年8月25日,江西九江附近,在飞机掩护下沿着长江岸边西进的日军部队
中国上空的魔影
在抗战时期,日本的空军是由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组成的,1937年前后,日军的陆航和海航共装备了超过2200架战机,其中超过850架被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在这一年,日本共生产了1500架飞机,到1944年,日本的飞机生产能力增至2.4万架。而同样是在1937年,中国仅有各型作战飞机305架,全部是从国外采购的。
日本最初的航空队是以训练和论证为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在1914年对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发动了袭击,在这次两栖登陆作战中,日本陆军航空队编为“青岛派遣航空队”,第一次参加了作战。1918年日本陆军航空部组建。在日本国内一大批贵族和陆军高层的推动下,1925年(大正14年)在宇垣大裁军的风口浪尖上,陆航部得以升格为陆航本部。此前的1922年日本陆军将航空大队改编为“飞行大队”,两年后再次被改编为“飞行联队”,至1930年(昭和5年)日本陆航已经拥有了8个联队的兵力。
1930年的日本陆航已经不再是嗷嗷待哺的“雏鹫”,逐渐将贪婪的眼光盯在苏联空军身上,后者在日本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中表现极为活跃,给日军造成巨大困扰。30年代,苏联和日本的航空技术水平都算不上世界一流,但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做得较好,人力资源也更为丰富,日本陆航本部认为与红军拼消耗是不明智的,因此决定通过将航空部队与基地分离的方式增强航空部队的机动性,依靠快速前线机场展开,攻红军不备,这种偷袭战术与德国闪电战在使用航空力量方面的设想不谋而合。
为了满足侵略中国的军事需求,更为了使日本陆航不再被束缚在机场上,1937年,日本陆航开始在苏日对峙的前线中国东北,以及中国华北、华中等地组建拥有独立支援地勤甚至是机场高炮部队,能够脱离机场独立机动作战的飞行战队。各飞行战队手中的日常地勤维护人员、拥有大修能力的野战工厂以及机场地面防御部队都被统一编为“飞机场大队”。
在1937—1939年日本陆军航空队最大的编制是“飞行集团”,这个编制的规模基本相当于德国空军的战区航空队。日军的飞行集团由两个以上的飞行团构成,飞行团下属编制为飞行战队。由于飞行团一般不会混编不同用途的战机,其职能要么是制空要么是对地攻击,因此其编制时常根据战况发生改变,但飞行集团一般会下辖十个飞行战队,每个飞行战队后来被分为三个飞行中队。日本的飞行中队装备战斗机的标准配置为10架,实际为8—12架,使用轰炸机或者观测机时则只配备6架,实际一般不会多于8架,也不会少于4架。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编制,时常根据战场情况进行变化。比如飞行战队这个编制,是1938年从飞行大队和联队改编而来。飞行集团的编制最早出现在1939年,例如在1939年前后驻守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航空兵第二飞行集团,是在当年3月与日本本土的第一飞行集团同时编成,1942年4月就被第二飞行集团改编为第二飞行师团(“鹫师团”),其下辖的各战队始终是变幻莫测。
抗战爆发前后,日本的航空技术水平并没有引起欧美航空强国的警觉,这一时期日军的主战战机,大多数仍然装备了从西方引进的子系统,甚至整个设计都是由西方飞机公司完成的。以Ki-27中岛九七式战斗机为例,它的发动机和主战武器都是从英国引入的,其“ハ1乙”发动机是中岛公司通过仿制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BristolJupiter)制造的本国先进发动机,最大功率超过710马力,最高时速达470公里,超过抗战初期中国能够获得的大部分战斗机,甚至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装备的I-16式战斗机最高时速也仅有454公里。由于日本航空界走得是“轻量化路线”,Ki-27机体质量只有1790公斤,因此无论是翼载和机动性,还是格斗性能,Ki-27都十分出色。而在火力装备上,Ki-27装备了两挺7.7毫米的八九式航空机枪,这款机器是英制维克斯E型航空机枪的仿制品,破坏力相当有限,遭遇霍克III和I-16这样防护性能优秀的战机时,很难发挥作用。但总体比较,日后被盟军取名“Nate”的Ki-27在与霍克III或I-16的格斗能够稍占上风。此外,日本陆军航空队中还大量使用着已经落伍的Ki-10九五式战斗机,这款双翼战斗机是川崎重工的著名设计师土井武夫在1935年设计的。作为1937年中日空战初期日方的主力,Ki-10能够压倒苏联援华的早期型I-15,甚至在面对装备M-22发动机的I-16时都有拼死一搏翻盘的机会,不过等苏联战机改用了性能更为优秀的M-25发动机,Ki-10那只有400公里的时速就显得有些可怜了。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队开始装备Ki-43式战斗机为代表的先进战机,而此时中国却处于苏援已经消耗殆尽而美援尚未到达的“青黄不接”阶段,加上日本海军航空兵也派出了包括零式战斗机在内的先进战机,中国空军几乎暂时告别中国天空。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飞虎队”正式成立。随着美国援华物资和人员逐渐到位,中国空军的实力才得到逐步恢复。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