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7日,协助日军海军陆战队进攻广东中山的飞机从空中飞过
“任性”的对地支援
由于日本陆军航空的实力远超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日军牢牢掌握着各战场的制空权。例如在日方拍摄的南口战役视频中,10余架日军攻击机(疑似九三式单发轻型轰炸机)在地面引导员的指引下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轰炸。日军的空袭除了对前线中国阵地造成损失外,还对后方弹药和援军的转运造成巨大困难。据时任第89师第4旅旅长的石觉将军之子石齐先生回忆,包括石觉在内的中国守军将领几乎无一例外都曾遭遇日军的炮击和空袭,其中第4师12旅副旅长张本禹(抗日名将张治中将军三弟)在督运军火时遇空袭不幸遇难。
不过,日本陆军航空队在抗战期间,始终没有“掌握”类似美军和德军那样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日本陆航缺乏适合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机,更多是由于日军无线电装备数量不足,以及日本陆航和日军步兵之间存在极大的兵种隔阂。简而言之,日本陆军航空兵在中国战场上始终没有发展近距支援能力,表现相当之“任性”。
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闪击战”战法几乎一夜之间名扬天下。在德国“闪电战”作战体系中,航空兵成为最可怕的利器。世界各国惊恐地发现德国空军的Ju-87式俯冲轰炸机能够在地面部队的指示下,部分代替炮兵对阻碍攻击的敌方目标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打击。而He-111和Ju-88等战术轰炸机也能够飞越战线,深入敌方后方对补给枢纽等目标进行“遮断攻击”。
早在1938年中期,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航空队就开始大规模装备拥有俯冲轰炸能力的九七式单发轻型轰炸机。但是在当时的日本陆军航空队中,“俯冲轰炸”战术却被打入冷宫。陆军航空兵高层认为在日本海军航空兵已经大规模推广俯冲轰炸战术的情况下,陆军应该避免使用类似技术,避免跟在海军身后的嫌疑。结果在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一面是日本陆军航空队不断使用命中率较低的水平轰炸战术,一面却是日本海军航空兵使用舰载机对中国军队的阵地发动俯冲轰炸。
除了对“俯冲轰炸”本身抱有一定偏见以外,中国军队低劣的防空能力,实际上也抑制了日本陆航在对地攻击战术方面的革新。抗战爆发前,中国方面虽然引进了一批厄利空、博福斯等欧美企业生产的先进高射武器,但因为数量较少,缺乏弹药,在实战中很难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航的轰炸机经常降至几百米的高度对中国军队进行低空轰炸,然后大摇大摆地缓缓飞回机场重新装上弹药,再次飞往中国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日本陆航的轰炸机飞行员也提不起学习“一击脱离”的俯冲轰炸战术的兴趣。
日本陆军航空队不愿学习德国空军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的深层原因,则是陆航上下普遍认为,航空兵是高人一等的贵族兵种,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受到步兵部队的指挥。而地面上的日本步兵,从来也不奢望能够指导航空兵去攻击目标,基层部队也没有类似美军空地引导员的专业人员,缺乏无线电通信设备,完全没有与航空兵协同的硬件基础。
因此,从抗战初期到1942年,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基本上处于一种自行其是的状态,至多根据战场形势,自行决定何时对中国军队固守的阵地进行轰炸。不过,由于中国军队缺乏防空能力,空军也很难获得战场制空权,日本陆航的轰炸机确实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39年6月,江西日本陆军机场,进餐的日军下田部队航空兵
日本陆航的新体验
随着美国向中国提供空中支援,日本陆军航空兵逐渐发现,原有的作战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战场需求,甚至逐渐丧失了战场生存能力。1940年,日本陆航开始逐渐淘汰出勤率较高,机体坚固,载弹量较大的九七式、九八式单发轻型轰炸机,转而大量装备九九式袭击机和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这两种飞机均受到了苏联对地攻击机的影响,在部分牺牲载弹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强速度、灵活性和装甲防护性能。
但是,无论是九九式袭击机,还是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在面对装备先进战斗机的中美空军时,都会陷入打不过、跑不了的窘境。1942年以后日军陆航一面将部分兵力用于袭击华北和华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面将主力派往东南亚战场,中国正面战场上日军陆航的兵力开始萎缩。例如在1943年5月鄂西会战爆发时,日军投入248架飞机,而中美空军投入165架,但由于中美空军士气高涨,在会战期间出动406架次,击毁47架日机。日本陆航逐渐开始丧失在中国战场上掌握多年的制空权。
在这一时期,东南亚战场上的日本陆航已经基本放弃了笨重的轰炸机,转而将Ki-45双发战斗机改造为高速攻击机。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双发轻型轰炸机和单发袭击机虽然继续保持着较高的战场生存率,但是出动架次明显降低。1944年4月爆发的豫湘桂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在地面作战中损失惨重,但是中美空军在空战中却表现出色。在广西战场上中美空军对日军“第一线部队和后方运输机关进行猛烈地攻击”,在河南战场上中美空军一举击毁166架日本飞机,竟然使日军在“一号作战”总结中被迫承认在“中国战场上过去一直是由我方掌握绝对制空权进行作战,现在则经受了完全新的体验”。
在本文开头,我们提到了在松山战役中日本陆军航空兵已经基本丧失了战场制空权,很难像抗战初期那样对中国军队进行不间断的轰炸。反倒是6月4日中国军队攻击首日,30架美军重型轰炸机将松山上的日军阵地炸得人仰马翻。6月28日以后,日本陆航对松山的日军进行了几十次空投补给,但是由于飞行员已经基本丧失斗志,空投的准确度很差,而且参与空投任务的飞机损失率始终居高不下。如第50战队,竟然在战报中将某次空投之后“全体飞机安全返航”作为成绩大肆宣扬。不过,松山战场上日军却对陆航的空运感激涕零,8月初,松山日军的指挥官金光少佐专门发电报对空投进行了感谢,在电报中,他肉麻地宣称,将空投到日军阵地上的100枚手榴弹和2000发步枪弹集中起来后,日本官兵专门手捧手榴弹进行了集体“祈福”活动。但是,与此同时,就像曾以日本陆航第83战队飞行员身份参与松山空投的浅井朝光多年后回忆的那样,在天上高来高去的日本飞行员,全都已经将空投行动,作为对松山守军的“临终关怀”。而在此时,日本陆航以及整个军国主义日本的寿命,也仅剩下一年而已。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