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轮谈判前,欧美已经意识到,按照目前的设想谈成一个“真正重量级”的自贸协定是不可能的。欧盟首先做出改变,7月8日欧盟立法机构正式统一了对美谈判立场,终结了此前纷繁芜杂的意见分歧,第一,必须为欧盟公司打开美国市场准入门槛,维护欧盟标准,第二,用新的司法体系代替此前引起巨大争议的投资者起诉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只是美国代表团现在有些意兴阑珊,“大选在即,未来如何变,未可知。”
至于眼下欧盟民众的抗议,欧洲政客们其实并不担心,“游行示威有时也是与对手谈判的力量。”
“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是21世纪的特洛伊木马,美国大企业就在马肚子里面。”
詹姆斯·劳手举“NO TTIP”,带着“队伍”聚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这帮家伙也许正透过窗帘看我们”。
这帮家伙是指参与TTIP谈判的欧美代表,7月13日至7月1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第十轮谈判,“主要涉及娱乐行业和互联网接入自由权方面的议题”。
双方早已熟悉。前9次谈判,抗议队伍的阵势都不小,全欧洲共有600多个抗议TTIP谈判的组织。“我们曾经在德国发起过200多场抗议游行。”詹姆斯·劳的“队伍”那次是在慕尼黑,“当天有2.3万人上街”。
由于抗议声实在太大,谈判进度一拖再拖,用乔治城大学商学院政策分析报告的话说,“TTIP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掉进沟里”。他们给该报告取了一个很“理性”的名字:《TTIP:一份事故报告》。
官方现在最乐观的想法是,“年底达成一个框架性协议”,但是也做了最坏打算,“2016年美国大选前不会有成果。”
游行:反对到底
在欧盟委员会官网咨询公众意见的页面上,97%的受访者对TTIP给出了否定评价,“所有人都只是为了一件事——NO TTIP”
“日本有一句谚语,蜗牛也可以爬上富士山,只是速度会慢一点。”威利(Willi Hartenstein)说这话时,在烈日下就半山腰处歇息,停下来抽了一口雪茄烟,不一会儿,又跟着抗议的人群前进。
“这是巴伐利亚州史上最大规模的警方行动了,那么多警察在场确实很吓人。”16岁的Lukas Müller还是一名学生,来自因斯布鲁克,“对我来说,这一刻,所有人都只是为了一件事——NO TTIP。”
队伍中时不时有人举着写有这个词的标语牌,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威利已经61岁了,参加过1990年代反全球化示威游行,在他看来,“全球化的积极意义被有些过度宣扬了。”
队伍中有一位来自慕尼黑的数学家Hannes Halles。对他来说,“TTIP谈判过程是不合法的,政客们的工作是代表选举的人,但那些政客们没有做好他们的工作。”
巴伐利亚州的行动并不孤立。
圣吉尔(St. Gilles)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近郊的一个村庄,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在欧盟国家44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里的人口不足5万,占欧盟总人口数量的0.0098%。
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却在最近由地方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希望能够对欧盟委员会和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条约谈判产生些许影响。圣吉尔宣布,将不受任何TTIP协议规定的制约,并发布标题为“圣吉尔——TTIP市场以外的区域”。
不过,圣吉尔真的能为村庄竖起高高的“篱笆”,成为一片治外之地吗?当然不可能。一位绿党议员马龙(Alain Maron)表示,这恐怕在法律上站不住脚,“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
圣吉尔绝非惟一在抗议的地方,马龙说,“(TTIP)条约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或许也会对当地的生活水平造成危害”,“比利时大概有50个地区有着相似的看法”。
欧洲委员会破天荒地收到了15万则反馈,其中超过1/3来自英国,委员会官员惊讶于他们所收到反馈的数量,同时也没想到其中绝大数意见都是负面的。
欧洲委员会官员透露,虽然从数百个不同组织和成千上万个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许多人认可了欧盟为完善投资保护制度所做出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方法不多。大量的工会和其他组织强调,需要加强调节公共利益的权利。
在欧盟委员会官网咨询公众意见的页面上,97%的受访者对TTIP给出了否定评价。一项由欧洲公民自主发起反对TTIP的行动已经获得了超过230万人的签名支持,请愿停止TTIP的谈判。截至记者发稿,请愿人数达到2332804。此外,以“NO TTIP”话题在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的转发次数已经分别达到54689次和13131次。
为什么欧盟民众对TTIP的反对会如此激烈?
谈判:进展极慢
目前欧洲经济极为脆弱,右翼政治势力抬头,再加上“棱镜门”等政治事件的曝光,使得美欧双方在围绕敏感行业或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正确”,使得谈判难以顺利进行
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旨在鼓励美欧之间实现自由贸易,消除商业壁垒,被外界冠以“经济北约”的称号。
TTIP协议内容“包山包海”,涉及环境保护、医疗健康、食品安全、消费者和数据隐私等敏感领域。数据显示,美国与欧盟经济总量占全球45%,贸易额占全球40%。如果美欧达成TTIP,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据欧盟委员会估计,一旦TTIP生效,每年将为欧盟和美国分别带来1190亿欧元和950亿欧元经济产值。欧盟国家一个四人家庭每年可增加可支配收入545欧元,美国家庭每年增收854美元。
美国发起TTIP,很明显的意图是,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一道,构成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的“两翼”,“主体”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贸区。
欧洲方面,以贸易委员为首的欧盟委员会负责与美国就TTIP进行谈判,但欧洲议会成员国有权否决任何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贸易协议内容。按程序,协议还需要得到美国国会批准,并且由欧洲理事会和28个成员国国家议会通过。
“贸易协议谈判需要时间,有时甚至要花上几年”,欧盟委员会是这么解释的,“‘协调监管’是一项十分耗时的任务。”
双方于2013年开始谈判,前几轮还算顺利,但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TTIP是从2014年10月初第七轮谈判后陷入停滞状态的。此后的4个月间,双方没有进行过新一轮磋商,直到2015年2月才重新开始,紧赶慢赶,7月13日至7月17日,双方总算开始了第十轮谈判。欧美原计划在去年秋天完成初步协议,2016年美国大选前完成整个谈判。现在,进度已经完全落后于计划。
双方最主要的分歧是两个方面:食品安全和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ISDS)。围绕这两大分歧,再加上“棱镜门事件”的爆发,谈判严重失速。欧洲民众开始就“谈判黑箱作业极不透明,严重偏向跨国公司,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公共服务私有化”等问题,进行抗议游行。
谈判透明度问题很令人头疼。欧盟成员国的代表怀疑布鲁塞尔的谈判人员在暗地里的谈判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进而要求公开正在谈判中的文件。执行谈判的欧委会因此遭受到来自成员国越来越大的压力。
尽管美欧双方对提高透明度问题的表态都相当积极,但欧盟一方做出的实质性妥协更多。除了敏感行业和税目文件外,欧盟目前已经公布了包括欧洲理事会的授权文本、欧洲议会的建议决议、欧委会的谈判立场、行业组织的磋商记录和各种研究分析报告等大量文件。
乔治城大学商学院政策分析报告指出,TTIP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掉进沟里。这份《TTIP:一份事故报告》分析说,欧盟一开始就豪气地向美方送出了覆盖95%关税税目的减免出价,而美方仅回之以67%。
目前,最麻烦的是,德国对此的反对声浪最大,德国人担心健康和安全标准受影响,损害德国劳工保护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