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中国“摩西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2015-07-13 11:02:05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1436756577393604.jpg

  人物简介:秦秀英,1947年出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只上过一年半小学。2011年开始重新识字,学做自然笔记,作品被多家媒体刊载,最近出版新书《胡麻的天空》。

  梅雨季节,上海整座城都湿漉漉的。《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秀英奶奶的二儿子吕永林位于闸北区的家中采访,一开门就见到了这位面相柔和、声音低柔的老太太。这是一间未经装修的两居室,没有刷墙、没有铺地板,更没有什么整体式厨卫,水管子任其自然地裸露在墙外,墙边放着几个花盆、几株植物,墙壁上只有主人写的一些字、画的几幅画作为装点。

  儿子吕永林、媳妇芮东莉正巧都已下班回家,秀英奶奶给大家端上了亲手做的胡麻油花卷。在小小的餐桌前,记者和秀英奶奶随意交谈起来。她说话带着浓重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口音,每次记者刚做出一丝疑惑的表情,还没来得及发问,旁边的儿子和媳妇就会立刻接上帮忙解释,感觉这一家子人的性格,也都像这个屋子一样,不加修饰,率性热情。

1436756590644071.jpg

  《 胡麻的天空》插画。(秀英奶奶 绘)

  秀英奶奶的新书《胡麻的天空》也是这样的风格,朴拙而自然,透着清新的泥土气息,翻开书页,久疏自然的都市人能够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情乡韵。秀英奶奶是4年前才开始学写字、学画画的。这本新书,连另一位70岁开始学写作的“励志奶奶”姜淑梅看到了也称道不已,说她“写得好,画得好”。她的经历也再次向世人说明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有了动物,人的生活也能多一点活乐,没有了动物,鸡不叫,狗不咬,甚声音也没有,人就觉得冷冷清清的……”

  “夏天的胡麻花开成一片一片的,头顶上是蓝盈盈的天,地里头是蓝盈盈的胡麻花。胡麻开花一片蓝,唱上个山曲解心宽……”

  在《胡麻的天空》里,68岁的秀英奶奶记述了她对世界的观察。从上海闸北公园里的落叶、昆明蝴蝶谷的蝴蝶,到内蒙古河套公园里的月季,从回忆往昔到记录当下,她用工笔画下图案,着以鲜明的色调,配上朴拙的文字,形成了一篇篇赏心悦目的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认识了她,称她为中国版的“摩西奶奶”。

  1940年,80岁的摩西奶奶曾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农场里的老妇人,从未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77岁才开始画画,她那些清新、明快的画作感动了全世界。

  秀英奶奶本名秦秀英,原本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人生的戏剧性转变开始于2011年。这年3月,吕永林夫妇把她从内蒙古接到上海,第二天带她去公园,照下许多相片。回到家,儿媳把照片输入电脑,并拿出了纸和笔,让婆婆照着屏幕画下来。几十年都不曾碰过笔的老人为了不让小辈失望,用颤巍巍的手,画了一朵蒲公英,一朵二月蓝,还有一条毛毛虫。

  后来儿子媳妇白天上班后,秀英奶奶就一个人去闸北公园锻炼、散步,看见好看的花,就把掉在地上的花瓣和叶子捡回家照着画。儿媳妇又建议婆婆把时间、地点和天气都写上,这样就成了一则完整的“自然笔记”。

  秀英奶奶只读过一年半小学,认识的字屈指可数。为了做好自然笔记,她开始查字典,学会了更多的字词。儿子给她买了本《新华字典》,媳妇给她拿来个小本,她就把常用的字一遍又一遍地抄在纸上。起先,她连标点符号都不懂,整个句子连成一长串,后来才知道点上小黑点,接着知道有逗号、句号。《新华字典》被翻得卷了边,子女要给她买本新的,她却用针线给它缝上了一个大补丁,说:“再来一本,也禁不住我这么个翻哇。”

  当了一辈子文盲,要重新开始学文化,对于这位“忘性比记性大”的六旬老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困难像座山一样大。可她有的是耐心:“只要用功学,不怕学不会,俗话说,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只要时间长,肯定能煮烂。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2011年的10月27日,对秀英奶奶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她画的上海闸北公园里麻雀觅食的图画,被芮东莉一个记者朋友看中,登到了《新闻晨报》的头版。一位农村老太太的“拙作”登上了都市大报的头版,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儿子和媳妇趁热打铁,开始教她用电脑、上网,后来还帮她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秀英,中国版,新华字典,博客,胡麻的天空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