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2011年末,秀英奶奶回到内蒙古过冬,身边没了儿子和媳妇的督促,她还是坚持不断地翻字典、认字、学电脑,还学会了在网上和儿子媳妇视频聊天,学会了更新自己的博客。她的博客名字叫做“临河而居”,一辈子生活在家乡河套平原,她最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乡们的认可。
秀英奶奶的大半辈子在农村劳动中度过。小时候她原本住在内蒙古五原县城,父亲是做粉条的,母亲和奶奶发豆芽卖,后来国民党抓壮丁,父亲因为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就当了逃兵,全家人躲躲藏藏来到了一个叫做“二喜民圪蛋”的地方。
农村的大院,成了秀英奶奶的舞台。 “母亲一出来,大大小小的动物就会往她身边凑……母亲不慌不忙的,先是给羊抱草,再给鸡儿撒食,然后喂猪,给骡子上料,猫和狗一直跟着。”在吕永林的回忆里,别人家养的鸡闹鸡瘟都死了,她却能把鸡养活;别人种不好的地让她去种,她凭着自己的经验,总能把地种好。
《 胡麻的天空》插画。(秀英奶奶 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秀英奶奶的丈夫在镇上开了个小型的木材加工厂,为了一家团聚,她从农村搬到小镇。之后,她开了个小卖部,守着一个小柜台,天天把它擦得锃亮。而她自己的天地却变得狭窄了。不久工厂倒闭,二女儿下岗、儿子下岗、大女婿去世、丈夫去世……各种不顺遂,使她的生活更加黯淡无光。
即便被二儿子接到大城市上海,儿女们孝顺体贴,她仍然感到不自在。让她耿耿于怀的是一次“到菜市场买葱,听不懂上海话,用一块钱买了一棵葱”。还有一次去超市里买盐,她问售货员“咸盐在哪儿卖”,结果售货员一听笑弯了腰。这一笑,秀英奶奶往心里去了。她觉得委屈、憋闷,和大城市里的人没法沟通。后来便更寡言少语,在儿女们看来,老人实在寂寞。
直到开始画画和写作自然笔记,秀英奶奶终于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又写起农事笔记、社会笔记,在她的笔下,往事如涓涓细流,不断呈现,有个人的体验、家族的历史,亦可见大时代的影子。
“社员干活磨洋工,下地人等人,回家人挤人。就这样,社员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穷,地也是一年比一年瘦”记录着分田到户前人们的心态;“三月三人们要蒸寒燕燕,七月十五蒸面人人,八月十五烙月饼”记录着独特的民俗……作家刘震云做了如此评价:“个体生命的历史之中,已经包含着族群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全靠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现在婆婆开朗多了。有时候管我叫师傅,她还经常开玩笑。我们俩现在是亦师亦友的感觉。”芮东莉对记者说。
在她的印象中,原来婆婆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生贫穷,生活苦闷,性格自卑,老伴早逝后,更加孤苦。“但凡见到个人,坐下来了就跟你絮叨以前的苦难生活。有点像祥林嫂,诉起苦来,没完没了的。我除了当个聆听者,什么也做不了。”
现在的秀英奶奶创造了价值,收获了自信,新书出版,还将收到一笔版税,这对她来说可是一辈子都没有赚到过的一笔巨款。“要说我一个农民,怎么出书了呢?”“名利双收”的秀英奶奶感慨,这一路能够坚持下来,全靠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儿子媳妇把很多精力放到了我的身上。学电脑的时候,我一开始连字母有大小写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媳妇教我,我怎么也学不会。第二天轮到儿子教我,我刚开始学会了,过了一会儿又忘了,儿子都急了。我知道他们的苦心。”
她不知道的是,她刚学着更新博客时,儿子媳妇为了鼓励她,私底下变换着网名给她写留言、写评论,“今天署名阿猫,明天署名阿狗”,芮东莉偷笑着对记者说。每当看到秀英奶奶礼貌的回复,他们俩私下里是既好笑,又开心。
秀英奶奶说,一开始,她画画、写字是为了“取悦”子女,多少有些不情愿。但后来,这成了她自觉的行动。在儿子吕永林看来,母亲是有天赋的:“她形象思维能力很好,画的那些老建筑,房屋的门朝哪边开,房间的数量、方位一点都不错。而且母亲的情感丰富,即便在辛劳的日子里,她也从不忘记在院子里、窗台上养上一些美丽的植物,海棠、水仙、夹竹桃、天竺葵、九月菊、满天星……”
秀英奶奶是个左撇子,工作起来,左手画画右手写字,左右开弓,阵势壮观。现在,她还收起了徒弟,让自己的妹妹秦秀平也开始学着写自然笔记。
她还是保持着更新博客的习惯,最新一篇描述了1958年家乡通火车时的情形。有网友称赞她描绘了一个童话世界,鼓励她再接再厉。秀英奶奶回复:“我会保持下去,永不放弃!”还有人让她介绍经验,她回答:“我没学过画画,但有耐心,胆子也算大,不怕在纸上画出来的东西不像。只要肯坚持,就会越来越好。”
但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最近的她,又陷入了新的烦恼。有个老年大学邀请她去做讲座,这让她很为难:“平时拿起纸、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还可以,讲话就不行了,那么多的人听,讲得不好就让人笑话了。”在儿子媳妇的帮助下,她开始备课、做PPT,“很辛苦,但学无止境啊。”(记者 赵晓兰)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