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小店面,饭团便当等日式快餐、日化用品一应俱全……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见到这样的7-Eleven 连锁便利店。而这个亚洲最大零售王国的掌舵者,就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铃木敏文。
如今,83岁的铃木还常到国外出差。不过无论在哪里,他过的都是“日本时间”——不定时打电话回公司,询问情况。“每天有2600万人到我们的便利店买东西,随时把握现状是我的职责。”铃木说。
人物简介:铃木敏文,1932年出生于日本长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现任7-Eleven 会长兼CEO,在全球共拥有5.5万家店铺。
“飓风铃木”
“7-Eleven”的本意是倡导一种早睡早起的生活——早晨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它最初是一家美国制冰公司,后扩大经营范围,开始售卖洗衣粉、面包等。
铃木与这家便利店结缘是在上世纪70年代。1971年,39岁的铃木在一家新兴综合超市——伊藤洋华堂任董事。一次,他到美国研修,在路边休息时看到了7-Eleven。“竟然有这么小的超市。”铃木觉得这种模式很值得推广,想将其引进日本,便找到经营方美国南方公司谈合作。当时,这家公司在全美已经有4000家连锁店,但洋华堂的实力相差很远,最初并不被看好。终于,铃木用了两年多时间啃下这块硬骨头。即便如此,洋华堂内部也不是很支持,因为缺少运营费用,铃木不得不自掏腰包。1974年5月,日本第一家7-Eleven 在东京都江东区丰洲开业。“那个早上细雨绵绵,一位男性顾客走进我们店铺,买走了一副售价800日元的墨镜。我的第一位顾客,至今难忘。”铃木曾回忆说。
不久,7-Eleven开了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但在两年内,新店都“没有跳出东京都江东区一步”。铃木认为,“高密度多店铺才能迅速提高知名度,也有助于实现小批量进货”。他的政策很有效。两年后的庆祝酒会上,美国南方公司董事长说:“我们在美国开设100家店花了25年,而日本只用了两年。”
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20世纪末,7-Eleven利润下滑,面临经营挑战。铃木采用了“返还消费税促销”的点子,将销售额提升60%。“环境越恶劣,人们越容易沉浸在经验中不敢突破,日本的消费者是世界上最挑剔的,我们必须体察到形势的变化并转变观念。”
而曾经作为7-Eleven “模板”的美国南方公司命运截然不同,1987年公司多元化扩张失败,3年后申请破产。1991年,铃木说服时任社长购买了这家公司73%的股份,成为美国南方公司最大股东。铃木将他的改革政策带到了南方公司,被美国媒体称为“飓风铃木”。
1992年,洋华堂社长伊藤因违反商业法辞职谢罪,当时60岁的铃木因为成功经营7-Eleven被其他董事看好。他本已萌生退意,但最终临危受命,出任洋华堂社长。如今,在铃木带领下,7-Eleven在全球共拥有5.5万家店铺。
不愿做“好人”
1932年,铃木出生在日本长野县一户大地主家。生活虽然优渥,母亲却立下了“不劳不得食”的规矩,她让孩子们做各种农活,养成了铃木不骄纵的性格。
从很小开始,铃木就被焦虑症困扰。因为这个,学习成绩原本很好的他在上田中学(现长野县高等中学)的入学考试中落榜,不得不复读一年。在中学时期的六校辩论大赛上,铃木根本不敢看观众,只死死盯着窗外的一只麻雀,被评委评为“论点鲜明,表达清晰,但态度有很大问题”。从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铃木怀揣记者梦参加报社考试,再次因为焦虑症没有通过面试。此后几十年,焦虑症一直困扰着铃木,但他也找到了面对的办法,“商场上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说话技巧,而是靠有论有据。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1956年,铃木踏入职场,进入东贩公司。他先是在出版科学研究所做了3年调查工作,后转到媒体公关部,负责《新刊新闻》的编辑工作。在铃木带领下,杂志发行量从5000册增至13万册。
1963年,抱着要独立做项目的想法,铃木跳槽到当时只有5家分店的伊藤洋华堂,从小职员做起,一步一步得到领导认可。
但不少同事认为铃木不合群。面对异议,铃木说:“在公司中一旦被牵制,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好人。好人容易丧失直面严酷现实的能力,更不用说挑战困境的勇气。我想对自己负责,不做这样的‘好人’。”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