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期
纳斯达克在胚胎阶段就被注入了高科技的基因,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又不断吸收高科技的元素。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投资者开始越来越追捧高成长性新技术公司的股票。
从股票市场市值、上市公司数目、交易量等方面可以勾勒出纳斯达克的整个成长过程。
从市场总值变化看,纳斯达克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初至1991年初。一开始,纳斯达克就表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在这13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13%,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则大致相同,仅为10%,差额并不大。
第二个阶段,1991年初至1992年底。纳斯达克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3.8%,而同期AMEX增长率达28%,大大高于纳斯达克,NYSE的平均增长率为12.7%。
第三个阶段,1993年底至1997年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纳斯达克直线增长期,NYSE尾随其后,AMEX增长放缓。三者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2%、18.9%和9.8%。实际上这反映的是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扩张带动股票市场迅猛发展。而纳斯达克市场中,高新产业比重大,使得其表现尤为突出。
在以上20年间,纳斯达克市值增长近14倍,位居三者之首。其次是AMEX,约10倍,最后是NYSE,约9倍。如果在1977年末,分别在这三个市场中投资100美元,到1997年末,该100美元在纳斯达克中增值为1494.9美元,在NYSE中是973.7美元,在AMEX中为1070.5美元。
从上市公司数目看,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是世界上所有股票市场上上市数目最大的。截至1998年年中,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达5378家,比NYSE(3039家)和AMEX(787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从股票交易量看,纳斯达克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从1987年至1997年,交易量增长333%,1997年交易量达到1639亿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6.478亿股股票在纳斯达克中转手。其交易量在美国3个重要股票市场中的比重从1977年的25%暴涨至1997年的54%,在1997年10月28日,纳斯达克的日交易量为13.5亿股,成为第一个日交易量超过10亿股的股票市场。称纳斯达克为美国最繁忙的股票市场一点不为过。
纳斯达克成分指数于1999年11月3日第一次收于3000点以上。该指数自1971年2月开始使用,指数包括微软和其他高技术公司,用了12年时间才从开始的100点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300点。
进入90年代后,该指数也是加速上涨,1991年1月纳斯达克市场的美元市值曾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指数也改变其构成公司以反映新企业的成长。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等被加入指数,而固特异公司、联合炭化物公司则被剔除出指数。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报收于4069点。2000年2月8日,纳斯达克成分指数再创新高达到4427点,同年3月9日首次达到5000点。
如此高速增长,让人不由地想到,早期的纳斯达克仅仅是个电子报价系统,股票的交易是在各个券商的终端上完成的,它并不提供交易系统,并且股票成交的及时信息也不提供。当时的场外市场的参与者有三类机构:批发商、零售代理商和综合服务商。批发商就相当于后来成长起来的做市商,提供持续的报价和买卖服务;零售代理商是站在公众投资者和批发商之间的代理,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股票经纪;综合服务商是两种服务都提供。
纳斯达克没有因循纽交所的“专家制度”,它推出基于做市商的报价驱动制度,投资者通过联网的交易系统分别路由到合适的做市商。最初,做市商存在一定的勾结现象,但是纳斯达克及时弥补监管漏洞,对做市商的义务更加明确,挂牌的公司条件也更加严格。
做市商不能够运用自己的系统,必须用SOE来完成交易,要对订单迅速反应,要双边报价,保证客户的报单必须优先于自己的报单。经过这么多改革,纳斯达克从一个简单的报价驱动的做市商制度增加了订单驱动交易的一些元素。
正是因为纳斯达克的创新,新诞生的高科技公司愿意把它作为自己托付终身的对象。否则这些公司早已经转入交易所,因为很明显当时纽交所的声誉和交易效率更高一筹。上世纪80年代伴随PC革命,通过纳斯达克成就了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例如苹果、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公司。上世纪90年代伴随互联网络的崛起,纳斯达克又成就了亚马逊、eBay和雅虎。再到后来,全球已经把纳斯达克当作创新公司上市的代名词。
综合来看,纳斯达克仅花了35年的时间,走过了纽交所200多年走过的路,把一个没有门槛、粗糙的报价板块做成一个主流、细致的上市板块,成为了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和温床。
泡沫破裂原因
当股市持续高涨时,“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警告声也此起彼伏。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1996年末就发出了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警告,在1997年又多次发出这种警告,但市场似乎并不理会。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判断,美国股市在1998年4月就出现了泡沫,而到了1998年10月后,纳斯达克股票指数一路攀升,到2000年3月初曾一举突破5000点大关。但从3月7日起,该指数峰回路转,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纳斯达克股票指数从3月10日的最高点5132点下跌至4月13日的3769点,跌幅达26.5%,这一次,纳斯达克的神话破灭了。
多年来,一些专家都在寻找引起这次暴跌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微软惹的祸。当时微软是纳斯达克中的龙头股,作为电脑运营软件的微软,也是那一波互联网革命中的领头羊。4月3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微软的垄断。虽然这个判决在事前大家都已经有充分预期了,然而4月4日纳斯达克依然是开盘从4283点大跌至3649点,然后又在下午重新反弹,最后收盘在4223点。这一天,也是纳斯达克历史上波动最大的一天。
也有人认为,是美联储收紧流动性打压了纳斯达克指数。因为从1999年6月到2000年3月,美联储连续加息6次,将利率推升至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终于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在5048.62点见顶,比上一年的指数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却下跌了13%,大小盘背离现象很明显。
有趣的是,在网络股泡沫见顶的第二天,2000年3月11日,股神巴菲特在给投资者的信中做了自我批评:“我惟一的功课是资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 而1999年我这门功课的成绩是‘D’。” 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1999年的净利润从去年的28亿美元骤降到15.6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巴菲特的重仓股表现差劲:Dairy Queen(美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Geico Insurance(保险公司),可口可乐,迪士尼和美国运通。这些股票在1999年的表现只能用“恶心”来形容,在科技股疯涨100%的年代,它们却在下跌。
到了2000年5月份,纳斯达克指数较其3月份的最高点已经下挫了36%,互联网相关公司股票的价格在2000年上半年下跌近40%。随着投资者抛售互联网相关公司的股票,亚马逊公司的股票价格在6月曾单日下跌20%。苹果电脑发布10月份盈利预警后股票价格曾在单日被腰斩;摩托罗拉在发布手机需求放缓的盈利预警后股票价格下跌了15%、市值缩水90亿美元,其他移动电话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开放源码软件公司红帽子的股票上市后从每股100美元涨到1999年8月的每股151美元,然后跌倒了5.22美元。价格线公司的股价从高点162美元跌到了2美元;雅虎的股价也下挫92%。
到了2001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较其上半年的高点下跌了62%,道琼斯指数跌至9400点以下,较其2000年1月时的最高点下跌了几乎20%。而随着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美国经济逐步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大集中恢复过来,股票市场也再次回暖,在震荡中缓慢上涨。
事实上,网络股的泡沫破裂从2000年3月11日开始,到了2002年9月9日结束。历时整整两年半,股指从5046点下跌78%至1114点。即使在道琼斯创新高的今天,纳斯达克也仅仅回到了3000点。1999年的时候美国出现了457个IPO,大部分是与科技股相关的,其中117家公司在上市当天股价翻倍。到了2001年IPO的数字锐减到76个,而没有一家公司上市当天翻倍。
当纳斯达克打喷嚏的时候,亚洲的新经济股票也感冒了。纳斯达克市场的震荡迅速波及了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的金融市场,各地股票指数也同步起伏,勾勒出“微软牵动纳斯达克市场、纳斯达克牵动全球股市”的轨迹。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米兰股市高科技股纷纷重挫。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