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淞沪会战中, 占领复旦大学的日军在校门口 “兴奋” 合影
诱敌仰攻和迁都重庆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日军攻占北平、天津之后,兵分三路,沿着平绥、平汉、津浦路向西、向南推进。还在战前,南京统帅部就认为华北平原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大兵团活动,形势于我不利。不少人还担心日军占领华北后南下平汉路直捣武汉,将会重演蒙古灭南宋的历史。法肯豪森1935年甚至提出,不惜人工泛滥黄河,增加防守力量,其实也是从地势角度出发,推算中原地区难以阻挡日军。1936年初,参谋本部拟定相关国防计划,展示的内容非常清楚,国民政府试图以长江一线作为未来抗日战争的主战场,“驻江南部队应集结于京沪线及首都附近,一面任淞沪方面之增援,并相机扑灭上海之敌势力,一面阻止长江内敌舰之侵扰,以维持首都”。
8月13日上午9时许,进入上海的中国军队在日军首先越过对峙线的情况下,奉命发起攻势,揭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蒋介石指派陈诚、熊式辉赴沪视察战况,陈诚向蒋汇报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南犯,直趋武汉;如武汉不守,则中国战场纵断为二,于我大为不利。不如扩大淞沪战事以牵制之。”淞沪会战的直接目的在于“赶敌下海”和引发英美列强干涉,结果真的起到了分散日军兵力、“引敌南下”的战略作用与意义。鲜为人知的是,实际上陈诚早在1936年10月就曾提出过类似设想,“日军利于由北向南打,而我方为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战,诱敌自东而西仰攻”。
李宗仁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认为主要是日本缺少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气魄雄伟的战略家。如果日本一开始就派遣三十个师团分途进犯,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联系,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流域西进夹击,与其南下的主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即可轻松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然后就能越秦岭占成都,穿三峡占重庆,经广西入贵阳,攻占中国各重要城市。
不管怎么说,日本在初期并无使华东(华中)成为主战场的计划,假设没有上海方面持续三个月的激烈战斗,日军主力从华北快速南下武汉,往后的抗日局面确实很难想象。
11月16日,蒋介石主持国防最高会议第五次会议,演讲《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说明“国民政府迁移重庆,为三年前预定计划之实现”,希望党政军全体同志“共同一致,克尽本职,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达汉口,随即正式向世界各国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明确揭示了迁都重庆的动机和意义:“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刘湘当时率部出川抗日,病倒在汉口万国医院静养,立刻致电林森表示“谨率7000万人翘首欢迎”,表现极为大度。未料世事无常,两个月后刘湘突然病重不治,他身前留下遗言,激励所部将士“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国民政府旋即褒扬刘湘,追赠陆军一级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
蒋介石本人及重要军事指挥机构留驻武汉,统筹正面战场继续作战。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计划“以主力由徐州沿陇海路向西南,再沿平汉路南下攻打武汉。另以华中方面军一部由合肥趋信阳,一部溯江而上作为辅攻,准备在武汉地区捕捉并围歼中国军队”。6月初,日军第14、第16师团逼近郑州和平汉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等人建议蒋介石“以水代兵”,实施黄河泛滥。11日,郑州花园口决堤成功,豫皖苏三省二十余县顿时一片泽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从抗战军事战略角度分析,这一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中原战局趋于稳定,交战中心转向有利于中国的长江流域。(文/冯杰)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