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崩溃
不管是政府决策失误,还是美联储加息过快,1937年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衰退,股市遭遇的冲击最为直接。就在1937年的首次加息一年后,道琼斯指数在1938年3月惨遭腰斩,标普500指数在随后的20年里没有创出新高。
有明确迹象显示,股市复苏被美联储打断了。1935年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股市也开始恢复,初期还有些迟缓,然而很快就一片生机。1937年1月,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市值从197亿美元的低估值跃升到625亿美元。1937年初,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比1932年的低点涨了近4倍,但是,仍然比1929年的高位低60%。
随着美国市场复苏失去动力,股价急转直下。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37年3月的高点194.40,又下跌49%至1938年3月的98.95,离1934年的低点只有数步之遥(须知,50%的跌幅就足以抵消100%的升幅)。这次崩盘外加1942年的另一次崩盘之后,股市直到1945年才重返1937年的峰值。让市场最难忘的是8月27日,当天的跌幅超过了三年来任何一个交易日,企业和投资者不想再借入资金了,因为他们不需要使用资金。
经济下滑的速度在加快,债券价格直线下滑,1937年10月1日,后人把它命为“黑色星期二”,那天股市与期货市场同时陷入恐慌之中。投资银行手中握有大批联保式贝斯勒姆钢铁公司债券以及一份标尔石油公司发行的优先股权,这种情况使得有关政府考虑关闭股票市场。
到1937年底时,蓝筹股急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价一年内累计下跌40%,通用汽车股价下跌34%,克莱斯勒下跌68%。很多投资者怀疑股息要被大砍猛杀,他们的预测的确没错,克莱斯勒公司股息前一年还超过20%,第二年就下跌为每股派发两美元,通用汽车和贝斯莱姆钢铁公司股息收入前一年约为10%,第二年通用汽车每股派息仅为1.5美元。
股市暴跌的影响是全球化的。到了1938年3月,随着纽约股市的暴跌,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赔了个精光,还欠了维高达证券公司1.8万英镑,在当时,那是一笔天文数字。情急之下,丘吉尔差一点辞去国会职务,不过最终他改变了主意,希望通过变卖自己在查特维尔镇的房子和80英亩土地来换到2.5万英镑。这件事被一家小报曝光,宣称丘吉尔总是批评政府,没有能力平衡预算,现在他自己家里的预算也失衡了。
在当时的投资者眼中,债券能够衡量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而股票交易席位是另一个衡量预期的尺度,经济越坚挺、利润越多,一个交易席位的价值就越高。193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有报告显示一个交易席位的售价仅为6.1万美元,是1919年以来的新低;同一天,股价下跌了2至15美元,创6年来的最大跌幅。
这时美国经济崩溃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生产创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失业率开始向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25%大踏步靠近,1938年时逼近20%;个人所得也从1937年的峰值下降了15%;制造业的产出也从1937年的峰值下降了40%,全面滑落到1934年的水平。道琼斯指数从8月的190点下跌到11月24日的114点。从9月15日到12月15日这段时间,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又反弹到1931年的水平。
金融恐慌来临,市场交易很清淡,据悉,只有很少几只股票在交易。其实,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末,对投资者来说是段消沉无望的时期,他们对大崩盘仍然心有余悸。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也停留在表面,没人关注季度收入报告,却只盯着做得漂亮的资产负债平衡表。所谓的城市“金融区”不过是一片垃圾场,里面拥挤着半空的大楼,破烂的饭馆,人们在那里打发着半死不活的日子。投资活动几乎陷于停顿。每天的交易不到100万手,从1936年和1937年的150万手降了下来,因为这期间出了好几桩股票交易丑闻,吓坏了投资者。
交易活动如此呆滞不堪,1940年8月19日那天只有129650手成交。股票经纪与投资银行正在慢慢衰落。不过,随着二战的临近,股市复兴又一次充满了不确定性,进而造成税收更高、法规更严,即使运气转好也无利可图,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
罗斯福新政的尴尬
1937年的危机真是美联储惹的祸吗?其实不该完全把责任归咎给它,因为美联储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获得了独立权。由此可见,这次灾难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罗斯福把美国从大衰退中救了出来,也让美国走了一些弯路。
在1929年10月24日发生经济大崩溃的四年之后,即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我们惟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就职演讲中的话正式拉开了“新政”帷幕,他也将“信心经济”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三次连任期间内。类似的信心讲话进行了30次,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经济的“救世主”。然而,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1937年初春,自1929年后一直苟延残喘的美国重工业巨头杜森伯格破产,这一事件迅速在美国国内的众多行业引起恐慌,逐步演变为新一轮企业破产的高潮。从1929年秋至破产前,杜森伯格的生产已经严重萎缩,这个曾经能傲视凯迪拉克并仅次于美国豪华轿车“3P”(派克、皮尔斯、皮尔利斯)的重工业巨头在一夜之间破产,除了本厂的工人大量失业外,其产业链诸如钢铁和其他原材料的滞销加剧了更为严重的周期性失业。然而,着迷于“新政”的罗斯福并没有重视这一事件,也许是看惯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中汽车厂商太多的破产案例,他并没有特殊对待这一破产案
在罗斯福的观念里,政府支出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且依靠消费者就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每个人都强调国家经济最终因实行新政实现复苏,但事实上,新政并没有让当时的经济复苏,他只是专注于一些法规和机构的建立来人为干预。比如,罗斯福在就职初成立的金融机构和民间护林保土队等,都在美国人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银行业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改革,都在对经济进行稳定巩固。
然而,罗斯福建立的其他一些机构,比如国家工业复兴总署却给经济带来了危害。国家工业复兴机构总署错把宏观问题当成微观问题,竟然通过制定价格的方式来应对货币挑战。国家复兴工业总署的规则过于严厉,反倒对企业造成了危害,吓走了资本,阻碍了雇主雇佣工人。
私营部门能够帮助复苏一些经济领域,比如公用事业领域,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府支持者们却往往加以遏制。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的创立扼杀了原本可能成功促进南方增长的各种努力。当时,各个企业都在等待罗斯福的任职到期,紧紧握住自己的现金并等待将来再投资。然而,罗斯福却引进了新的税收,即未分配利润税,以此种方法将现金从企业手里抠出来。
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的税收,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这种掠夺式征税不仅阻止了复苏,而且将国家直接拖进了1937年和1938年大萧条。1937年秋天,《纽约时报》对经济的下滑趋势进行了分析:“有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征税以及据称是联邦政府对工业的控制;另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因罢工引起的生产混乱。”而征税和罢工这两者都是罗斯福坚持进行立法政策的产物。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1937年是美国经济从大萧条的底部V形反转向上之后又进入W形下跌的一年。继1930-1933年大崩溃之后,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其中,1934年(17%),1935年(11%),1936年(14%),1937年(10%),然后慢慢停滞了下来。1938年,美国的经济实际上进入了负增长,缩水了6.2%。
然而,直到在1938年2月,政府才意识到了政策错误这一现实,财政部和美联储都采取了扭转措施,经济终于在1938年6月开始重新走上复苏道路。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