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个能让新导演一步登天,中生代导演正式加冕,老导演重拾盛誉的梦幻之地。电影人都会对它抱有持久的想象,无论它多么偏激、傲慢、刁钻还是不公,他们都会把最终的结果定义为先锋,归类为对最高级电影艺术的推崇,这就是身处国际世界电影节巅峰的戛纳。
戛纳电影节生下来就这么神圣吗?其实戛纳也是从小长大,诞生之初差点被法西斯的炮火所熄灭;它也曾作为政治操纵下的“电影运动会”而树起冷战门槛,那堵高墙不比柏林墙矮上半寸。在激进的新一代法兰西电影人的推进下,适逢五月风暴与新浪潮运动,戛纳电影节在关键节点上写下了属于自己与电影的历史,最终迈向国际电影节的顶峰,成为全世界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圣地。
时至今日,好莱坞电影在本土市场出现滑坡,全世界最大的娱乐机器都出现了运转不利的势头,“电影将死”的论调不绝于耳。戛纳电影节的地位却依旧稳为泰山,依旧定义着艺术电影的游戏法则及权威。在威尼斯、柏林等电影节面临片荒的今天,戛纳的竞赛片资格依旧金贵如昔,就连像门多萨、河濑直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这些获得过戛纳最佳导演、评审团大奖甚至金棕榈奖的导演,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新片送进次级单元“一种关注”,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里还是戛纳。
至于戛纳为什么这么牛,原因众说纷纭。凤凰娱乐此次邀请知名影评人magasa(原名骆晋)独家撰稿,从这一电影节的起源谈起,完整还原戛纳崛起以及控制艺术电影秩序的原因。magasa曾于2013年出任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评委,也是戛纳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影评人评委。
诞生:以电影之名反法西斯
墨索里尼创办威尼斯电影节,人心惶惶,自由世界决定创办戛纳电影节作为回击。
“戛纳的创办,一开始就是法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共同决定,可以这么说,戛纳和威尼斯的对抗,从创办第一天就开始了,最初是反法西斯的地缘政治对抗,后来是争夺艺术电影参赛权的竞争。”
国际电影节是欧洲人在二战前的发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欧洲特征的电影推广制度,它和无孔不入的好莱坞全球发行网络一起,构成了今天这个世界电影体系的骨干。欧洲电影节和好莱坞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应该说它们彼此的合作要大于竞争,这在欧洲电影节的王者——戛纳电影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欧洲电影节体制诞生至今,先后承载了三种主要的职能:帮助各个出品国的民族电影在国际影坛树立身份;协调欧洲电影产业和好莱坞的关系;推广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和独立电影。这三种职能在不同的时期有轻重之分。
虽然早在默片时期就存在一些规模很小的电影展览或业界集会,但我们还是普遍将1932年的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视为国际电影节的鼻祖。威尼斯电影节的创办完全是因为墨索里尼政权希望推进符合法西斯目标的艺术。在意大利法西斯看来,电影当然是一种重要且值得尊重的艺术,所以他们用大量新闻片和纪录片来歌颂自己。意大利法西斯对该国电影产业的管控比德国纳粹更加严密,他们率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影制作机构及许多辅助组织。而威尼斯电影节就是法西斯文化政策在电影界的延伸,它的目的是向人民确立什么是值得表彰的艺术,而什么又是有害的电影,后者比如好莱坞电影,它们在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之后没过几年就被政府禁止引进。
意大利法西斯拥有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平台,自由世界觉得有必要创办一个新的电影节予以回应。本来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有希望揽下这个重任,但是法国南部海滨的旅游城市戛纳最终把握住了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蔚蓝海岸的豪华酒店和旅行社经营者击败了大西洋沿岸比亚里茨的同行,说服电影界人士将这个电影节放到戛纳。最初电影节被安排在九月份举办,因为那可以延长夏季假期时间,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入。戛纳的创办,一开始就是法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共同决定,代表好莱坞驻欧的MPPDA代表、英国外交官和法国文化官员一起在电影节创办协议上签了字。所以可以这么说,戛纳和威尼斯的对抗,从创办第一天就开始了,最初是反法西斯的地缘政治对抗,后来是争夺艺术电影参赛权的竞争。但讽刺的是,戛纳电影节还没来得及真正举办,就被纳粹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打断了。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