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战胜国修葺电影高墙
戛纳曾抵制首届柏林电影节,间接让后者诞下不伦不类的音乐片奖《仙履奇缘》。
“负责协调欧洲电影节之间关系的机构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这就是一个被法国人控制的组织,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但是戛纳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
欧洲电影节的真正勃兴,是从二战后开始的,戛纳、威尼斯等原有的电影节复活,又有许多新的电影节创立。二战虽然结束,冷战即将降临,这些新的、旧的电影节,依然是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一种体现。
负责协调欧洲电影节之间关系的机构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FIAPF),这个组织名为国际,但实际上下属会员国家最初只有十几个,后来也不过拓展到二三十个,它是欧洲中心的,甚至可以说,因为它的总部设在巴黎,这就是一个被法国人控制的组织。
FIAPF对二战后电影节四处开花感到不快,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但是在电影节江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戛纳和威尼斯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和威尼斯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后来妥协的方案是给现有的电影节划分级别。只有戛纳和威尼斯在一开始得到了A类的评级,有资格办竞赛单元,并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FIAPF还要求会员,如果有人想搞新的竞赛电影节,大家就集体抵制。1951年西柏林电影节创办,它的出现其实是冷战对抗思维的结果,是西方阵营要向东德宣示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不过出于电影节之间竞争的小算盘,意大利和法国都拒绝参加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因而这届的评审团全是德国人。为了不触怒FIAPF,第一届的奖项设置也和威尼斯、戛纳不同,是按照类型来分的,发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喜剧片、最佳犯罪冒险片、最佳歌舞片这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奖。第二年的西柏林电影节甚至取消了正式奖项,只评了个观众选择奖。后来,经过FIAPF中的德国籍理事君特-施瓦茨反复游说,柏林才在1956年获得了A类认证,从此与戛纳、威尼斯齐名。
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就此确立,直到七十年代前,它们都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节版图中的第一梯队。除了以上三个,能称得上第二梯队的欧洲A类电影节也只有圣塞巴斯蒂安及轮流举办的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被要求轮流举办是FIAPF想压制东方阵营。要知道电影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戛纳和威尼斯这对老对手就不用说了,二者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旅游城市,要依靠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而德国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西柏林又是东德环绕下的一个政治孤岛,并不具备旅游条件,它的电影节风格就走肃杀的政治道路,并企图成为针对苏东地区的展示窗口,反过来,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也负有向西方宣传的任务。当然,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