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翻译:我们为什么不够自信?

2015-04-28 09:02:05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4月中旬,在京城被沙尘暴席卷之前,张维为的航班落了地。这是本月他第二次来京,而在日程表上,周末还有一次。如此紧凑的安排,成了张维为近来的一个常态,因为不断有机构或高校邀请他来做演讲。

  许多人认识张维为,是缘于他的演讲。两个月前,一段叫做《中国信心》的视频短片在自媒体上被疯狂转发。作为一位政治学者,张维为在短片中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有力的数据对比,告诉国人中国正在崛起。他最后的结论是7个字:中国人,你要自信!张维为抛出的观点,好像一剂强心针,让许多人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够自信?是不是真的被西方忽悠了?

  人物简介:张维为,生于1957年,上海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著有《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思考中国三部曲”。图为2015年4月16日,张维为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从“最底层”到“最高层”

  即便日程紧张,张维为与《环球人物》记者见面时,也没有显露出丝毫疲态,西装笔挺、笑容谦和。看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他还特意问了一句,要不要扎上领带?

  一开场,张维为就对记者说,问什么都可以,问题越尖锐越好。张维为自认是有这份自信的,因为他接触过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也接触过中国的最高层,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

  在张维为的经历中,有三个身份常被提及:工人、领导人高翻、学者。

  张维为是上海人,家里兄弟姊妹6个,他是最小的一个。文革时期,哥哥姐姐都离家去了生产建设兵团,他受政策照顾留在了上海。17岁时,他招考进了上海雕刻二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这段经历,让他在成为一名学者后,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气”。扫楼道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开出租的司机,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他知道如何用大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

  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成了张维为人生的转折点。当工人时,他就喜欢英语,有空就跟着广播自学。1977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外文系。在大学里,张维为是个不安分的学生。那时,学校还不允许修第二专业。他硬是说服系主任,去旁听了国际政治系的课程。1981年,张维为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读研究生。他这个班是专门给联合国培养译员的。学成之后,他进了外交部,开始了和“最高层”接触的经历。

  当时外交部条件不好,张维为没地方住。他拿着铺盖在办公室一住就是5年。

  翻译室每周都有一两次业务和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主要是练习口译,常用领导人见外宾的谈话作为材料。政治学习一般都会先读一篇中央文件。读完后大家讨论,气氛相当民主,常有思想火花碰撞。

  1983年,张维为开始有机会给领导人做翻译。他的上岗考试,是在时任副总理李鹏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的一次会谈上。翻译室领导听了他的口译后,点点头说,“小张可以了”。此后的几年间,他有很多机会与中国第二代领导人近距离接触。

责编:许兰、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