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的大局观
如果岳飞是“高、大、全”的,最后却落了个风波亭惨死,那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宋高宗赵构,岂非昏君?这的确就是各种民间版本对这位中兴皇帝的主流定位。
其实未必。
宋高宗赵构
且不说在宋高宗赵构眼中,岳飞未必就如民间解读那般忠君爱国,即便他也不怀疑岳飞的忠诚,杀岳飞的动机依然是相当充足的:一方面可以让一直试图拿徽钦二帝做文章的金国死了要挟之心;另一方面则整顿整顿拥兵的将领们,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即便出于高尚的目的,也不得抗命。
其中的关键在于:宋高宗借用了岳飞的脑袋,用铁腕表明,在这个国家,究竟是皇帝指挥枪,还是枪指挥皇帝。这个原则问题,关系到生死存亡,与这个心腹之患相比,外敌的入侵无非是疥癣之疾。
宋高宗賜岳飞手勑
这并非宋高宗杯弓蛇影,此前所发生的“苗刘兵变”,已经展示了枪杆子失控的可怕后果。而用最有威望的岳飞的脑袋为自己立威,“杀猴儆鸡”,应该效果更为明显吧?至于岳飞,宋高宗或许认为,既然他如此忠君爱国,那么把脑袋借给朕当一回道具,大概也应该不会有怨言吧?
当然,补偿还是要有的,不过可以搁置一下,留给下一代解决。这个道具,在下一代皇帝手上还可再用一次:通过给岳飞平反昭雪,以及镇压那些奉命办案的人,既让皇家可以摆脱诛杀忠臣的责任,也可以继续用那些奸臣的脑袋立威,同时更可以低成本吸纳一批与岳飞式壮怀激烈的忠臣,为自己效命。
后人无从得知宋高宗在杀岳飞这件事上究竟有哪些“顶层设计”,考诸此后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在南宋的150多年历史中,的确再也没有军人干政的事件。这背后,不能说风波亭的冤狱没有相当的震撼力——连岳飞这样的大忠臣、大能臣都敢杀、都舍得杀,其他将领们谁还愿意“被道具”呢?
最理解宋高宗的,当属他的后世同行、清代的康熙皇帝。康熙根本就不认为,在宋室南渡之后还有反攻北伐的实力:“备责(宋高宗)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
在康熙看来,宋朝已经“根本不固,人心不一”,能最终维持偏安的局面也算奇迹。的确,从掌舵人的角度看,宋高宗这位阳痿领袖,堪称身残志坚,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能将那艘千疮百孔、几近沉没的破船,裱糊裱糊,居然还获得了一个半世纪的国运,并且在“改开搞”(改革开放搞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其中,宋高宗坚定不移地奉行“崇文抑武”、防范军人的基本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顶层设计
“崇文抑武”是大宋皇朝的国策。
通过“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问道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据说靠着半部论语就能治国的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
责编:邢若宸